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作为一个“老陕”,一直很奇怪这个名字的来历。别的省份,比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都以大河大湖大山为名。广东广西的的“广”,指的是广信(今梧州),虽不算赫赫有名,但“广”字有广大辽阔之意,作名字也不错。唯独陕西的“陕”,指的是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周天子以陕原为界,以西为陕西,以东为中原。陕有狭窄之意,感觉不太大气,似乎配不上这块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
最近忽然发现,原来“陕西”二字似乎是一种封印或者韬光养晦,背后隐藏的是中华民族血脉里“能屈能伸,能强敢赢,一统天下”的雄心霸气。然“木强则折”,一统天下的秦王嬴政,居然导致了“赢”姓彻底消失,天下无人再敢姓“赢“,“陕”慢慢变成了秦地的代称。
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有时也会经历挫折甚至失败,失败了怎么办?因此用“陕”来代称,躲闪起来韬光养晦专心发展。代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屑蔑视,一种是不敢仰视。
当今世界遭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宛若战国时期群雄割据争斗不息。秦东出扫灭六国,就像中华之于西方诸国,我们有强大的软硬实力:东风如秦硬弩;高铁如秦驰道;中华经济发达文字优美简洁,必然吸引各国学习中文,“书同文,车同轨”,历史趋势大概率还是中华文明统一全球。
探讨一下我们的历史渊源,也许能帮助我们重拾文化自信,并从中汲取营养。当然,这个课题很大,本文所述并不严谨也不专业更不全面。但也不妨简单分析一下,权当抛砖引玉或饭后谈资,大家共同挖掘探讨。
文化
字如其人,字传其神,能屈能伸
我们先从字体结构看看“秦”与“陕”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秦字与陕字
先看“秦”字,它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上面对称有序,有泰然正气,字型方正,看起来就像一个威武的铠甲勇士,又如秦岭巍然耸立,甚至可以从中看出秦驰道与秦硬弩的模样。
下面有“禾”,表示以农为本,农业被保护得很严实也很接地气,也表示强大经济实力,就像现在的世界工厂。
与“勤”同音,与“奏”同型,似乎代表秦人勤劳勇敢乐观的品格,有“赳赳老秦,敢赴国难”的雄壮,“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慷慨。有“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吼秦腔的粗犷,这种豪迈的吼法,估计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种。
再看“陕”字:
左右结构,左边有个耳朵旁,好像一个障碍物,右边好像佩戴王冠的人缩着腰身叉着手藏在右边。
陕,即狭也,类似“夹”,这个字很少其他的用途。
与“闪“同音,很像躲藏在一个杆后面低调做人。
一个威武大气,一个韬光养晦,能屈能伸,强盛与屈辱同属一省,寥寥几笔就能传神,陕西就是中华的缩影,似乎很多的信息都藏在这两个字中。其他的陕西文化在此就不班门弄斧了。
历史
勇开先河,一统天下,能强敢赢
中华强盛时期的王朝大多出于陕西,其特点都是第一在当时非常强盛,第二敢于开创先河,在中华文明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华章。陕西是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西周、秦、汉、隋、唐等十四个政权在陕西省建都。
秦人在每次国家强盛时期都是主力。周出于陕西宝鸡,秦不必说,就算汉军,也大多是秦人。就算汉推翻了秦,也采用秦的制度,“百代皆行秦政法”。大唐盛世定都长安更是很好的代表——这块土地一定有些特殊的营养才能长出参天大树。
陕西有代表性的自然古迹有:有天下第一陵——黄帝陵;中华父山——秦岭;汉家起源——汉水;东方帝王谷——关中;有华夏之根——华山等等。是他们赋予秦人的精神力量吗?个人学识有限,希望有关专家多多研究。
历史古迹
当代
革命圣地,文化名城,教育为本
就算到了现代,陕西也功不可没,陕北有革命圣地延安,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陕西省深知人才为发展之本,全省现共有高等学校111所。西安是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聚集的城市之一,是中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是中国三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
陕西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个:西安、延安、韩城、榆林、咸阳、汉中。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个:黄陵、凤翔、乾县、三原、蒲城、华阴、城固、勉县、府谷、神木、佳县。
陕西民风淳朴,美食众多,被誉为"碳水之都"——说到面食,估计全世界很难找到像陕西人那样喜欢吃特宽特长又特纯的面条。境内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主要景区景点有黄帝陵、兵马俑、华山、未央宫遗址、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西安城墙、西安钟鼓楼、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等。
陕西旅游
陕西美食
相信每个省份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风貌,都有其津津乐道的荣耀。但我老陕独爱陕西,理解她陕的难处,期待她重现大秦的辉煌。个人总结秦人精神主要是:“能屈能伸,能强敢赢,勇开先河,再铸辉煌”,在新一轮文明交会融合之际,希望能进一步深刻挖掘秦人精神,结合其他地区的优势,共同助力中华文明一统全球。
(大象韩20240928)
大象韩首发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 ... fa81a_17277576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