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人类身高的变化 (2013-12-10 16:21:41)转载▼
減劫時,人的傲慢心越來越重,而身材卻越來越短。《正法念處經·身念處品之四》:“劫初時,閻浮提人壽命八萬四千歲,身長五百弓……壽命四萬歲,人之身量長二百弓……壽命一萬歲,人之身量長一百弓……壽命一百歲,身長一弓。”《毘曇論》:四肘為一弓,一弓長八尺,五百弓長四百丈。
佛陀時代常人身高八尺,而佛陀身量“倍於常人”,此亦三十二相之一。《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有“人長八尺”的記載,《論語》有“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之語,古代十五歲以下無父曰孤,十五歲以下少年身高六尺的話,則成人身長八尺當屬實。
那麼這八尺到底多高呢?現代的普遍觀點,認為古代的一尺短於現代的一尺,這樣說有考古上的部份依據,同時也有一些推測成份。其實在古代量地的尺度、裁衣的尺度、建築的尺度並非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類型的度、量、衡,也是隨時代而不斷調整,所以佛陀、孔子時代度量衡標準的精確數字,現在很難確定。但可以根據史料的記載,推知其大概的範圍。
《漢書·律曆志上》:“以子穀秬黍中者……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
《舊唐書·食貨上》:“凡權衡度量之制: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又山東諸州,以一尺二寸為大尺,人間行用之。”
《唐六典·卷三·尚書戶部》:“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一尺二寸為大尺,十尺為丈……內外官司,悉用大者。”
秬,即黑黍。古人將一顆中等黑黍的直徑定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唐代的黍子比現在大,西漢的黍子又比唐代的大,這是減劫的規律,若依此推算的話,那時的寸並不比現在的寸短。
如果以出土古物為依據的話,有三把唐代銅尺可作為參考: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唐鎏金刻花銅尺,實測1尺=30.4釐米;1956年陝西西安韓森寨出土唐刻花銅尺,實測1尺=31釐米;1964年河南洛陽澗西出土唐鎏金刻花銅尺,實測1尺=30.81釐米。按最短的1尺=30.4釐米算,則8尺=243.2釐米。由此可知,西周時常人身高至少在兩米以上。另《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有:“柯長三尺,博三寸”的記載,斧柄長三尺,橫寬三寸的話,比現在的斧柄可長得多,這一點也可證明西周時人的身量高於今人不少。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因為孔子的身量高於同時代的人,所以大家私下謂之“長人”,按1尺=30.4釐米算,則孔子身高291.84釐米。
清初周安士先生讀《孔履記》有:”孔子之履,當今之官尺一尺三寸”的說法,清代的裁衣尺:1尺=35.5釐米,據此計算則孔子之履長46.15釐米。
秦始皇陵已發掘到的兵馬俑中有一尊身高2.5米的彩色陶俑,腳長32釐米。據此推算孔子履長46.15釐米的話,其身高也應在2.9米上下,與九尺六寸的記載出入不大。雖然我們對孔子身高的推算還不能很精確,但溫、良、恭、儉、讓的孔老夫子生有魁梧雄壯的身材是確定無疑的。
那麼,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身量有多高呢?請看下面的資料。
《大唐西域記·卷一》:“荒城北四十餘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藍,同名照怙釐,而東西隨稱。佛像莊飾,殆越人工。僧徒清齋,誠為勤勵。東照怙釐佛堂中有玉石,面廣二尺餘,色帶黃白,狀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跡,長尺有八寸,廣餘六寸矣。或有齋日,照燭光明。”
《大唐西域記·卷十》:“國西界殑伽河南,至小孤山,重巘嶜崟,昔佛於此三月安居,降薄句羅藥叉。山東南巖下大石上,有佛坐跡,入石寸餘,長五尺二寸,廣二尺一寸,其上則建窣堵波焉。次南石上則有佛置捃稚迦(即澡瓶也。舊曰軍持,訛略也)跡,深寸餘,作八出花文。佛坐跡東南不遠,有薄句羅藥叉腳跡,長尺五六寸,廣七八寸,深減二寸。藥叉跡後有石佛坐像,高六七尺。次西不遠有佛經行之處。其山頂上有藥叉故室。次北有佛足跡,長尺有八寸,廣餘六寸,深可半寸,其跡上有窣堵波。如來昔日降伏藥叉,令不殺人食肉,敬受佛戒,後得生天。”
印度自古缺乏史料,《大唐西域記》成為印度人研究自己歷史的珍貴資料,近現代以來因中、印等國的考古發現,已證明玄奘大師的記載真實可信,《大唐西域記》遂被視為文獻瑰寶。
根據玄奘大師“佛足履之跡,長尺有八寸,廣餘六寸”的記載,來計算一下佛足履的長度,依唐代銅尺實測1尺=30.4釐米的標準計算,佛足履長54.72釐米,寬18.24釐米。這個尺寸更過於孔子之履46.15釐米的長度了。
依此推算佛陀身高過丈是確定無疑的了,別忘了還有現存佛牙舍利、佛指骨舍利皆巨於今人的事實作為證明。
自孔子往上,比他早五百年的周文王身高十尺,如果再往上推,五帝時代及更早的古人,其身高則像他們的壽命一樣,越來越讓今人難以相信了。
《孔子家語·辯物第十六》:吳伐越,隳會稽,獲巨骨一節專車焉。吳子使來聘于魯,且問之孔子……孔子曰:“丘聞之,昔禹致群臣於會稽之山,防風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專車焉,此為大矣。”
大禹時代的諸侯防風氏身量之高遠過常人,後在諸侯會盟時因違約被誅,就葬在會稽山,到春秋時代因吳越之戰的破壞發現了他的遺骨,一節骨頭就可裝滿一輛車。雖未知其確切長度,但肯定比春秋時人的骨頭大得多,所以吳國才派專使到魯國來問孔子。
又《安士全書》引《天人感通記》云:蜀都舊址,本在青城山上,今之成都,乃大海也。昔迦葉佛時,有人從西耳河邊回,舟過於此,見岸上有兔,引弓射之。不知兔乃海神也。大怒,遂踏翻其船,而壅沙成地焉。後至晉朝,有僧見地上多裂,掘之,得人骨船底。骨皆長三丈餘,以迦葉佛時,人壽皆二萬歲故也。
美國人阿姆斯壯在中美洲地下隧洞里,發現了刻有古代文字的黃金箔書三千多頁,其長度過於今人身高,是什麼樣的巨人翻看這樣大的書本?
其實全世界範圍內還有很多被稱為史前文明的遠古遺跡,可以證明古人有很多超乎現代人想像的地方,有心者可搜集一下這方面的資料。
那麼,自孔子以下呢,依每百年人身短一寸的規律來推算,今人的“劫數身高”比孔子時代短二尺半,大約在167釐米左右。周朝的“八尺男兒”,到了唐代叫“七尺男兒”了,所謂“昂藏七尺”,現在應該改為“五尺半男兒”了。
由此再往後,人的身量也像壽命一樣越來越短了。到減劫之末,人壽十歲時,“劫數身高”只有一尺。《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卷第九》:“壽命短促唯住十歲。身形矬小或二搩手或三搩手。於其自量則八搩手。”
一搩手就是手掌張開時的最大跨度,這裡的“二搩手或三搩手”是佛陀時代的標準,那時的人手長,“二搩手”就有一尺多,所以減劫最末期人類身高不過一尺上下,高的也不過兩尺,用他們自己的手量則有八搩手長。在我們看來那真是一群可憐的“小人兒”,其實在古人眼裡我們又何嘗不是可憐的“小人兒”呢!
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6a720030101pxf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