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黄念祖老居士著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9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黄念祖老居士著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9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如文殊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
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
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
    引证大智慧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所以大家朝五台,求智慧。智
慧非常重要。文殊菩萨特别提倡念名字。大智慧的菩萨,才能体会到这。文殊
般若经说,欲入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不二的行,不是又修修这,又修修那,
又惦这头、又惦那头。很多人念著佛,心里还惦著道教,惦记著气功,种种种
种,都是心里不专一。「一行三昧」,没有夹杂,很纯一。
    要入一行三昧,什么叫一行三昧?怎么样去入呢?入的办法就是「应处空
闲」,你应该把空的时间抓住,利用空闲的时间,今天歇班就是空闲时间,不
要去遛市场,东转西转。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的「舍诸乱意」。空闲的时候,
你坐下来,把乱七八糟的思想舍开,不要心猿意马。「不取相貌」,取相貌也
就是观想,一行三昧不取观想。观想功德很殊胜,但是比较难。观想要求在定
中,才真作观。心中不定,就观不起来,观不清楚。这是一行三昧,根本不取
相貌,不要观了。「系心一佛」,就把心集中在一个佛上,不是一会念这个佛
,一会又念那个佛,一会想往生,念阿弥陀佛,一会又有事想求观世音菩萨,
一会又想财多,又念两句财神咒,这就不是系心一佛。真正闭关修净土的人,
只供一尊佛,就供阿弥陀佛,专一。「专称名字」就念名字,就念名号。可见
大智文殊,专主持名。「随佛方所,端身正向」,净土宗主张面西,这是文殊
菩萨教的。随著佛的方向端身正坐。这是为什么?这也为了使人摄心。有人问
过善导大师,你干嘛要指方立向?不是执著吗?大师答:现在凡夫,指定方向,
他心还不专呢!你不给他指定方向,那他心里头更专一不起来了。所以,就是
要指定方向,佛在那方,就冲著那方,心身都专一了,就是这一个心了。
    「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能於一个佛一念一念相续了,你就能在念念之中
见到三世一切诸佛。所以这是最胜方便,这个事谁都办得到。谁都有空,坐下
来,杂事不想了,就念一个佛,老念,就这样念佛,能见三世诸佛。(能够见
到不等於说一定见到。你到底舍乱意舍得怎么样?能是有此可能,你要是这些
条件都合了,决定能够做到。)
    为什么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跟念无量无边诸佛的功德没有两样?这又是
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这里头没有分别,龙舒净土文,说要念多
少多少声阿弥陀佛,不必这么兜个圈,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无量无边的阿
弥陀佛,不但是阿弥陀佛,一切佛都包括在里头了。一就是多,是华严的道理
。所以,华严是殊胜难懂。大包括小,须弥山包括芥子,都懂。芥子包括须弥
山,这就不好懂了。多里头有一,无量中有一,一里头包括无量,包括无穷大
,包括一切数,一里头有多,这又不好懂。多少万年里头有分有秒,一秒钟里
,有多少万年,这又不懂了。这都是华严的道理。因为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
空间、时间、和物质都是由於众生的错觉,是爱因斯坦的话。那有什么不可以?
大的包小的,小的不能包大的,都是由於你的错觉,大小的概念,就是错觉。
时间有长有短,是错觉。有物质,都说物质是现实的,科学家现已认为,物质
是错觉。
    所以这一段很好,引了大智慧文殊的教导,有人认为念佛很浅,谁都会念
,这是愚夫愚妇的行为。那么文殊菩萨你能说他是愚夫?所以,我们是遵崇了
大智慧的教导。净土宗就是持名,密宗讲持咒。诺那祖师说,一个修行人有两
件事情不能忘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能忘:一个是本尊咒,一个是你的种
子字。至少要有一个不能丢掉,随时随地都得有,都是一个道理。最殊胜的方
便之门,大智慧的结晶。
【阿弥陀经亦以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议。】
    又引证《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讲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
若七日。念阿弥陀佛得到一心不乱,决定可以往生。(达到理一心,生实报庄
严土,分证常寂光土;达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未证一心而信愿深切持名念
佛者,生凡圣同居土)。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议。底下又引《华严经》两段文。
【又如兜率偈赞品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
等」。】
    以佛作为境界,我就专念这境界。心要住一个境,有了心,相对就有个境
。佛就是你相对的境,你专念这一尊佛。不是念这么一句,又念那么一句。现
在许多人喜欢杂,学了一个又学一个,这种方式不能专一。专一才能熟,东练
一练,西练一练,什么都练一练,你就是什么也不熟。若能专念,而不休息,
「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
【贤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
来体常住」。】
    若时常念佛,自心不动,则常常看见无量的佛。念佛心中不动不摇,这个
境界又高了。这个念佛心中,如如不动,就可以常看到无量的佛,没有数字所
能表达出来的那么多的佛。常常看到这么多的佛,你就可以见到如来本体是常
住的。
    以上一大段都是说明念佛名字为什么是最胜方便。佛的大慈大悲就是要给
众生一个方便的方法,得到救度。不是要你到美国找个名医,告诉你那个方法
,跟没说一样。底下就要进一步讨论,华严这两段偈子有不同啊。一个说是有
数,所见佛的数跟心里念的数相等,一个说是无量多的佛,这两个差别在哪呢?
【前偈论持名,故言数。后兼报化以彻法身,故言无量。虽然人知有量之数,
而莫知离量之数。知即数之名,而不知离数之名。知离数之名,故终日念而未
尝念也。知离量之数,故念一佛而即遍摄一切佛也。】
    头一个偈子只说持名,有念而念,念佛一句句念,所以没有离数。后头心
不动,虽然念而心不动,虽然念而离念,即念离念,念而无念,心不动;这种
情形,就从报化兼彻到法身了,所以说无量。见佛无量,并且佛是常住。所以
,人所知的是有量的数,而莫知离量之数。有的人计数,一天念多少,不见得
他一直在数量里头,他念的时候他能够离开数量,他也就离开量了,也能见无
量了。人都知道有在数量之中的名号,「而不知离数之名」,这个名号没有数
量,它就是法身,法身有什么数量?
    所以念佛就有持名念佛、实相念佛。念佛的好处,就是从持名念佛,最容
易的方法,最殊胜的方法,谁都可以做的方法开始,不知不觉,你可达到实相
念佛。实相念佛时,你就离开了数字。念佛的名字,也是离开了数的名。你知
道离开数的名号,名号不可以数量计,故终日念而未尝念,所以整天念佛仍没
有念。这与《金刚经》的话一样:我度尽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入涅槃,而没
有一个众生是我度的。这都是般若。即念离念,你掐数珠,也可以即念离念。
那个是形式,主要是终日念而未著念佛之相也。「知离量之数」,念佛的时候,
知道这个数是离量的,你念一个佛,就是念一切佛。
    这就把华严里的两个偈,一个有数,一个无量的原因说出来。一个就是简
简单单普普通通持名;一个是心不动的持念。《弥陀要解》云:「从事持达理
持」,先就事念,不知不觉变成理念。离量离数,就是理念,也就是实相念,
也即念实相。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云「即凡心成佛心」,就你这个凡心成了
佛心。
【如随好光明品云:「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
说是佛,不著于我以及我所」。】
    如随好光明品中,佛说:「如我说我」,佛自己也说我,说法时说「我」,
「我为法王,於法自在」,我是法中之王,一切法中我自在无碍。说「我」,
可是「而不著我」,他思想里不像咱们似的,有个「我」。但是不可以没有这
个假名,不然怎么说话呢?只好说我。说我,佛心中是离了我的。佛不著我,
也不著我所,没有什么是属於我的,这是我的财产、我的眷属、我的房子、我
的汽车、我的名誉、我的地位、我的官衔、我的个性;很多人把我的个性看得
很高贵,其实这都是我、都是我所、都是我相,都要破,都要丢干净才好。
「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诸佛都是这样。都自说是佛,但不著
于我,也不著于我是佛。若念佛人也是如此,不著于我,也不著于佛,这样念
就是念实相佛、实相念。所以,见佛是无量的。这不是说得很高玄了吗?究竟
怎么下手呢?下面彭居士这一段说得很好。
【然初入此门,必依乎数。日须克定课程,自一而万,自万而亿,念不离佛,
佛不异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如是念佛,名字即法
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报化不异名字,名字
不异报化。亦复如是。】
    「初入此门,必依乎数」,你理解的应当高,真正下手的就应当很近,要
真正做到。先要重视这个「必」字。是一定要,一定要依乎数量,不可说我随
意念,想念就念。有人说我老念;但现在做不到这点。说说容易,真要做到就
难了。所以一定要管自己,规定了一个数。虽然告诉你以后离数,但先从数开
始。一定要依乎数,「日须克定课程」,要有定课,一天是三千、五千、一万
、五万。(《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是从三万开始,三万、五万、十万)。
    咱们不拘多少,开始时,各人根据自己的心愿与条件,订一个课程。由一
而万,自万而亿。渐渐增加。念了,自己喜欢念,就愿意挤出时间来念,就越
念越多。这样的话,「念不离佛」,我心中所起的念头,都不离开佛了。到这
就是好消息了。开始的时候,一定要依乎数,这么念下去,越念越多,之后,
就自然而然念了。现在许多朋友都能达到这境界,自己就念了,不要管著才念
,就自然而然念起来了。就是熟了,就这么发展下去,念头就不离开佛了。
    我的老师夏莲老就是这样。他说:我或者念佛,或者观想字种,或者结手
印,或者想一句经文。跟人谈话,手里结著手印,不碍事。有的时候,想一句
经文,绝大部分的时候能念。这样就可以任何时间都不离开佛了。
    「念不离佛,佛不异心」,念不离佛,佛就跟你的心没有两样了,你念念
都是佛。这像什么呢?打个比方,很好。「如月在水」,佛跟你的心,像月亮
在水里一样。月在水,并不是月亮在水里头。不是心里头摆了一尊佛,如同一
个实际的佛像在你的心里。实际就同水里头出现月亮一样。「如春在枝,春非
枝外」,到春天,花都开了。如古人有一诗句,我很喜欢它富有禅机:「万紫
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都开了,这是什么时候?这是春天嘛!我要看春光、
春色,怎么看?不就是从这些花枝上看。从花枝上见到春光、春色。春在枝上
,不然怎么说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就在枝上。但从枝子里头,你找春,也找不
著。念佛人就如同这个一样。佛和你的心,如水与月,如春与枝。
    「如是念佛」,这么样念佛的话,「名字即法身」。所以说从事持达理持
。念的是名字,持名。名字就是法身,念的是法身,那还不是理持啊?那还不
是念实相佛啊?所以最高的菩萨的境界---实相念佛的境界,就可在一个平常的
人人能做的持名里头,让你不知不觉达到一个最高深的境界。所以净土宗的最
胜方便就在此。不是任何其他佛教修行方法,什么禅定啊,更不是气功什么所
能比的。以上这种如月在水、如春在枝的殊胜的境界,真正念佛的人,偶而也
会达到一下,老达到就成功了。
    为什么说「名字即法身」?因为名字离开法身,没有另外的自性。为什么
「法身即名字」?因为法身遍一切。既然遍一切,法身当然也就遍在名字里头
。不但法身和名字如此,报化身也是如此。报化身和名字也没有两样,名字和
报化身也没有两样。一句名字,佛的法身、报化身都有了。底下又引《华严经》。
《华严经》,从广来说,是经中之海;从深来说,是经中之王。
【故如来名号品,谓一如来名号,与法界虚空界等。随众生心各别知见,则知
世间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随举一名,诸世间名无不摄矣。】
    如来名号品说,一个如来名号,与法界相等,与虚空界相等。虚空无量无
边,我们好理解。虚空有边吗?虚空之大是不可思议。咱们地球是太阳系的一
员,太阳系是银河的一个成员,银河又是更大的一个天体的成员。这样天体一
层层大上去,没有边。你看这有多大?咱们看到银河,就远得不得了,太阳就
近了。银河只是一个很基层的单位,基层单位,还有上级,上级还有上级,没
头。虚空有多大?法身就遍满虚空。「随众生心各别知见」。众生心量不同,
所见不同,而有种种事物和名字,但法身遍一切。所以世间所有的名字,都是
佛名,因为一切皆法身。一切的名字,都是法身的名字,都是佛的名字。「随
举一名,诸世间名无不摄矣」,所以,一名就可以摄无穷无尽的所有名字。
【又如毗卢遮那品称引古先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毗卢概之。以一切诸佛皆
有毗卢藏身故,古今不异故。】
    《华严经》毗卢遮那品称引古先诸佛,种种愿力不同、国土不同,但可以
举出一个毗卢遮那佛来概括。因为一切佛都有毗卢遮那藏身,跟毗卢遮那的法
身是同一的。一切佛「古今不异」,古和今没有两样,所以,古佛和今佛,一
个毗卢遮那佛可以概括。
【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过去、非现在、
非未来,亦非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三世,当念无馀,不历刹那,成佛
已竟。】
    这样念佛,念一个佛名,就全收法界。所以我们念佛,我们心量就大了。
整个法界、整个虚空,都摄在你的一念之中。「全法界名、全法界收」,因为
所念的一个名字就是全法界的名字,当然就收了全法界。念这一句不是过去,
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就超乎时间了。也不是四维上下,十方了,超乎空间
了。离开空间、离开时间,这么念佛的话,十方三世的一切,都在你的一念,
就全都在内了,没有剩下。「不历刹那」,不要再经过刹那,一弹指是六十刹
那。不经过刹那,已经成佛了。所以说净土宗是至圆至顿的法门。大家都念佛
,都是净土宗,但能这么信的很少。大家自问一下,过去是不是这么信的?能
这么信的人很少。信最要紧了。而顿法呢,至圆至顿之法,能这么念的话,不
要再经过刹那,(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弹指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吧,
我们说它六十倍,都不需要经过,成佛就已经全部大功告成。
【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者。】
    华严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华藏世界。一真法界,一真,是大圆满的
境界。顿入,是「顿」啊!我们都讲圆顿之法,不是那么一点一点爬的方法,
直截了当的。念毗卢遮那,怎麽说要念毗卢遮那呢?毗卢遮那就是本师释迦牟
尼佛。天台宗和法相宗说毗卢遮那代表法身,卢舍那佛代表报身,释迦牟尼佛
是化身。天台也是圆教,现在这么说的人很多。至於华严宗呢?释迦牟尼佛是
化身,没有不同。但把毗卢遮那和卢舍那说是一个名字,而有广略的不同。总
之,都是说,毗卢遮那的化身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这个就是我们要忆念我们的本师。所以,我们这一切都不能忘本。我们的
本师是极殊胜。我们一般只相信释迦牟尼佛是尼泊尔的太子,出家了,后来成
道了,后来灭度了。这是化身所显现的,这只是一个小片段。真正释迦牟尼佛
,就仅仅是这样吗?华严经里,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不知道多少劫多少劫早
已成佛。王子出家成佛,这是示现。释迦牟尼佛何尝涅槃呢?就咱们世间人智
者大师念法华经药王菩萨焚去两臂的时候,他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佛在
灵山说法的法会,还在那说呢!至於这种生灭,是因凡夫有生灭见,见的就是
生灭。
【如世主妙严品,十方诸大菩萨及天龙神鬼所说诸颂,各出自证法门,以如来
果地发人信解,令入念佛三昧。】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十方诸大菩萨及天龙神鬼所说的种种颂,都是说出
自己怎么证的法门。劝导大众最后都是要成佛,以如来果地的妙觉,来启发尚
在因地的众生,令大众生信得解,证入念佛三昧。华严也就是让大家入念佛三
昧。
【自是说如来现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诸大菩萨及诸世主
说偈赞佛。而十地品每历一地,必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是知诸位阶次虽殊,
莫不以念佛为其本行。佛佛道同,举一毗卢,摄无不尽。】
    如来现相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的诸大菩萨、诸世主都说偈
子赞佛。十地品每经过一地,菩萨都说不离开念佛念法念僧。所以咱们每一座
法完了,念三皈依,念佛念法念僧。
    这个三皈依,有的人不清净,这个就很要注意了。最起码的,信了佛,就
不要再信其他什么教主了。既皈依了法,就不要再研究、再相信别的那些个外
道典籍了。皈依了僧,就不要再去找牧师、阿匍等了。
    所以,从这来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阶次虽然不同,都是以念
佛为其本来的行持。古佛今佛,佛佛道同,举一毗卢遮那佛,就把一切佛都摄
尽了。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最佳文章
【封面】 【电子禅堂】 【电子禅手机图片展】 【电子禅趣小剧】 【电子禅最新】 【赞赏】
Since: 2001 站长:韩孝勇(大象) 共享版权:CC BY 4.0 法律顾问:薛永谦律师
中华人文学会有限公司【电子禅工作室】 地址:华藏世界海-娑婆世界-中国香港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电子禅国际 DIANZIC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