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2)
孔子一生学习的过程,很值得我们效法,他“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立是成立,就像现在所讲的毕业了;他十五岁开始学习,学到三十岁;古时候一般讲七年小成,九年大成,他十六年功夫圆满了。
我参访日本比叡山时,山上的执事人员告诉我,日本佛教各个宗派的开山祖师大德,都曾经在比叡山苦修。他们至少在山上住满十六年才下山弘法建立宗派,这是学问成就了。
释迦牟尼佛也是十几岁出外旅游,感到民间疾苦而立志求道,三十岁示现成道,终生从事于教学工作,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四十不惑”,不惑就是不会再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之诱惑;换言之,心有主宰,得深禅定。禅,意谓不着相,六根对外境,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知,不为六尘境界所诱惑。在顺境不生贪恋,在逆境不生瞋恚,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不受诱惑,这是功夫到家了。用佛法的术语来讲就是历事炼心,是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磨炼身心,才能成就真实智慧、真实德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在世间确实没有比这件事情更殊胜、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了,所以孔子说,别的没有利益,不如学也。学习圣贤,超过世间所有一切行业,我们要能体会得到!
“五十知天命”,天命的意义很深广,以佛法而言,即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知宇宙、刹土、众生的诸法实相。浅而言之,就是明了业因果报的理论事实。
“六十耳顺”,“耳顺”岂不就是《华严经》所讲的“理事无碍”?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矩是规矩,不逾矩是什么?决定不违背性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从性德流露出来。这种享受不但世间人无法相比,天人也比不上。这个境界超越二十八层天,是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的境界。还要高的就超越四圣,超越十法界,这是一真法界的境界,《华严经》讲的“事事无碍”。从此地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他所讲的“不如学也”。他立志学圣学贤,他的烦恼逐渐减轻了、远离了;智慧逐渐增长,境界逐渐向上提升,这是讲个人的修养。
>>>续载中…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孔子 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