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慈悲心与个人

慈悲心与个人

加哇仁波切著

杨开云/译

生命的目的

  不论我们是否留意,在生活的经验中,我们经常思索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生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长久以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公诸于世,希望能够对那些阅读本书的人有直接而实际的利益。

  

我认为生命的目的是追寻快乐。从呱呱坠地开始,每一个众生都在追寻快乐与避开痛苦。不论是生活条件的好坏、不论教育程度的高低、也不论意识型态的异同,我们内心的深处都在渴求快乐满足。至于整个虚空是否有其它更深层的生命意义,我不太清楚;但是我可以确信,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负有“让我们的生命快乐”的任务。因此,找出可以成就极大快乐的泉源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如何获得快乐

  

基本上,每一种快乐和痛苦都可以被区分为两大类:心灵的和生理的。其中尤以心灵的这一部分对我们有极大的影响。除非是生重病或是连基本生活条件都达不到,要不然生理的状况在生命中是扮演次要的角色。因为一旦生理器官的需求满足了,我们几乎忘了它的存在。但是,心灵方面的却不是如此,因为它记载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即使这些事情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应该尽全力地来达致心灵的安祥。

  

就个人有限的经验而言,我发现“爱心”和“慈悲心”的滋长为我们带来最深最大的安祥。

  

我们愈是关怀他人的快乐,我们自己也就愈快乐满足。当我们对他人无微不至且由衷的关怀油然而生时,我们的心灵立刻就觉得自在了。这封消除心中可能具有的恐惧与不安大有帮助,使我们有信心面对一切的困难与阻碍。这也正是我们能拥有成功的生活的最根本因素。

  

只要是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必然会遭遇到困难。在这种时刻,如果感到失望、泄气,那我们就丧失了面对困难的能力。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想到在这世上不仅只有我们自己在受苦,所有其它的众生都和我们一样,也必须经历苦难,这种比较实际的态度会增强我们克服困境的决心与能力。不错,如果抱持这种态度,每当一个新的障碍发生,我们会视之为改善心灵情况的另一个宝贵的机会。

  

如此,我们可以逐渐变得愈来愈有慈悲心。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会对他人的痛苦产生真正的同情心,同时也会下定决心协助他们解决痛苦。而我们自己也因此愈来愈平和,内在力量也因而增长。

  

我们渴望被关爱

  

追根究底地说,爱心和慈悲心之所以带给我们极大的快乐,主要是因为在我们的本性中就认为它们比其它东西更珍贵。渴望被关爱是人类生存的原动力,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和他人都是相互依赖的。不论一个人多么能干,如果让他(她)独自生存,他(她)必然无法存活。在个人生命最璀璨的时光中,尽管他(她)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坚毅与独立;一旦生病,或是年已老迈或适值稚弱,他(她)就必需依赖其他人的扶持。

  

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诚然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法则。其实不仅人类而已,连最小的昆虫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它们没有任何宗教、律法、或教育的薰陶与约束,但基于彼此必须齿唇相依的出自天性的认知,也就不期而然互助合作而存活。除此之外,即使连许多最基本物质现象的构成也莫不被互相依赖的原则所规范。所有的现象,从我们居住的地球到海洋、天上的浮云、环绕我们四周的森林与花草等,无一不是因缘某些特定的能量聚合而生。如果缺乏适当的互动过程,他们必然解体与凋谢。

  

正因为人类的生存是如此地依赖其他人的扶持,所以,需要被关爱就成为我们生存的根本基础。也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一种真正的责任以及对他人福祉的真诚关怀。

  

我们必需思考,人类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与机器造成的物品有别。否则,机器应该可以消除我们所有的痛苦以及满足所有的需求。但事实并不如此。因此,如果我们把渴求快乐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外物的发达,那将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应该思考自己的究竟与本质,以找出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将有关宇宙的产生与变迁等这些复杂的问题暂时摆在一边,至少我们都能同意:你我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

  

大体说来,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开始,并不完全只是父母性欲的结果,而是因为他们决定要有一个小孩。这种决定乃是出于责任感和利他心──父母慈悲的承诺要照顾生下的小孩直到这个小孩能自立为止。因此,从我们受胎开始的那一刹那起,父母的爱即直接参与了我们的生命创造过程。

  

更进一步地说,在成长的最初阶段,我们更是完全地依靠母亲的关照。根据一些科学家的说法,怀孕妇女的心灵状态,是温和或是急燥,对她的胎儿未来的形体有直接的影响。

  

对刚出世的小孩表示爱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出生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吸取母亲的奶水。我们自然而然感觉和她亲近,而她也必须对我们有爱心才能贴切地喂食我们;如果她感到忿怒或充满怨恨,她的奶水必然流得不顺畅。

  

小孩从出世到三或四岁,脑部的发展正处于最关键的阶段,这段期间内出自爱心的肢体接触对他们的正常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他们缺乏别人的搂抱和亲抚,那么脑部的发展将受妨碍而无法正常的长成。

  

由于一个小孩如果缺乏他人的关爱将无法存活,爱心也就变成他最重要的营养品。他的童年是否快乐、他的各种恐惧能否舒解、以及他的自信心能否正常的发展,完全决定于他能否获得关爱。

  

目前有许多小孩成长在不快乐的家庭。如果他们没办法获得适当的关爱,他们日后鲜少会变父母,他们也必然会感到难以爱别人。这真是令人难过的事。

  

当小孩长大入学了,这种对爱的需求就必需由老师来满足。如果老师不仅在课业上费心,同时也负起责任在生活上引导学生,那么学生们就会感到被信任与爱尊重,他们对所学的东西将牢记在心。反之,如果老师只是传授课业而对学生的整体福祉并不关切,那么他所教的内容将很快地被学生遗忘。

  

同样地,如果一个病人在医院中受到医生温暖关切的治疗,他会感觉自在。这时不论这个医生的技术如何,只要他(她)希望给病患最好的治疗,这种医者父母心的本身,就具有非常的疗效。反过来说,如果这个医生缺乏爱心并带着不友善、不耐烦、或偶而不关心的表情,即使他(她)的医术再高明、诊断再正确、开的药方再好,病人也必然会觉得不安,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拖长了复原的时间。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对话也是如此。当对方怀着感情说话,我们不仅喜欢听,而且也作如是的反应。虽然内容不见得重要,但整个谈话变得非常有趣。反之,如果说话的人语调尖酸刻薄,我们必然感到不自在而希望赶快结束这种交谈。因此事情无论大小,其他人的关怀与尊重对我们的快乐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我会见了一群美国的科学家,他们告诉我在美国心理病患的比例非常高一约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十二。在谈话中我们认识到,一般人精神沮丧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生活的匮乏,而是因为缺少其他人的关怀。

  

所以,从以上我所谈的每一件事情,有一点应该相当清楚:不论我们注意到没有,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需要他人的关注,即使这种关注来自某一种非人类的动物或某一位被我们当作是敌人的人。总之,只要是关注,不论大人或小孩都自然而然地被它吸引。

  

我认为没有人出生后能不需要爱。需要被关爱正足以显示人类不能完全以生理的角度去理解,虽然当代某些思想学派曾企图这样去定义人类。由于我们真正的本性深植于心的主观层面,任何一种物品单纯地存在时,不论它多美或多有价值,都无法使人感受到被爱的感觉。

  

培养慈悲心

  

有一些朋友曾对我说:虽然爱心和慈悲心都是非常好的,但它们并没有多大作用。他们说:这些心念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大影响或力量。“忿怒”与“嗔恨”反而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我们经常受到它们的控制。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我们人类存在世上已经将近十万年,如果在这段期间内人类的心都被“忿怒”与“嗔恨”控制的话,我们的总人口应该减少才对。但是现在,即使扣除历年战祸的死亡人口,人类的总数都较以往任何时候来得多。对我而言,这正是爱心和慈悲心充满人类世界的明证。也正是因为如此,令人不愉快的事件才被当作是“新闻”;而那些充满日常生活中出于爱心的种种活动,因为大家习而不察,结果反而大部分被忽略掉了。

  

到目前为止,我儿谈到慈悲心对精神层面的好处,其实,它对身体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助益。依我个人的经验,精神稳定与身体康健有直接的关系。忿怒与急燥,毫无疑问地会使我们较容易生病。反过来说,如果心灵经常平和而且常保积极进取,那么身体自然就不易为疾病所侵。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人与生俱来即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阻碍了我们对他人的爱。真正的快乐来自平和的心,平和的心又源于对他人的慈悲态度。我们既然渴望真正的快乐,那么应该怎样培养慈悲心呢?光是想慈悲心有多好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努力地去培养它,这也就得靠我们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转化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首先,我们必需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慈悲心。有许多种慈悲心事实上是和欲望及我执混合在一起的。例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和他们自己的情感需要牢不可分,因此这不能算是完全的慈悲心。又如,婚姻关系中夫妻之间的爱一尤其是在刚开始当彼此并不十分了解对方的性格时一也是建立在彼此眷恋的成分多,而建立在真正爱心的成分少。我们的欲望可以强到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一明明这个人是相当不好的,但因为自己的爱执,我们反而认为他(她)是非常好的。尤有甚者,我们有膨胀自我长处的习性。所以当夫妻的一方态度改变了,另外一方往往感到失望而因此也改变自己的态度。这就显示这种爱是建基于个人的需求较多而不是基于对对方真正的关爱。

  

真正的慈悲心绝不仅只是一种情绪的反应,同时也是立基于理性的一种坚实的承诺。因此,真正对待他人慈悲的态度绝不会因为对方不善的反应而有所改变。然而,要培养这种慈悲心绝不是容易的事!首先,让我们考虑以下的事实:人不论美丽、和善或是平庸、别扭,就像你我一样,终究是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渴望快乐而厌恶痛苦。同时,他们趋乐避苦的权利也和我们不相上下。好了,当你承认所有的人在“追求快乐”以及“获得快乐”这两方面都是平等的,你自然而然对他人会产生人溺己溺的亲近感觉。

  

透过使你自己逐渐熟悉这种一视同仁的利他心,你就会培养出对他人的责任感:一种积极协助他人克服障碍的心愿。这种心愿是没有选择性的,它一视同仁。只要有人和你一样地经验乐与苦,即使他(她)们中有一部分人的行为是恶劣的,你也没有理由去分别善恶而改变对他们的关怀。

  

让我强调,只要有耐心和时间,我们一定可以培养出这种慈悲心。当然,我们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我们那种对于一个独立自在的“我”的强烈执着,都在阻碍我们发展慈悲心;的确,也只有当我们泯除了这种我执之后,才有可能去感受真正的慈悲心。但是,这绝不是意味我们不能从现在就开始自我进步。

  

如何开始着手

  

我们应该从去除“忿怒”与“仇恨”这两个对慈悲心最大的障碍着手。众所周知,这两种情绪威力非凡,足以把我们整个的心思弄得大乱。然而,它们是可以被调伏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它们将折磨我们,并且阻碍我们去追求因慈爱之心而生的喜乐。

  

所以,一开始,是有必要去了解“忿怒”究竟是不是有价值的。有些时候,当我们因某些不利的情况而觉得泄气时,“忿怒”确实能带给我们较多的能量、自信和泱断力,因此看起来似乎是有帮助的。

  

但是,我们必须仔细检视自己的心理状况,虽然“忿怒”能够带给我们额外的能量;但如果仔细去分析,我们其实曾发现这种能量的本质是没有方向的;我们没办法确定它的结果究竟是好或是坏。因为它把我们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理性一遮蔽了。所以,“忿怒”的能量是极不可靠的,它可能引发一种极具破坏力或不幸的行为,更有甚者,如果“忿怒”发展到极端,会使一个人完全失去控制,因而做出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反过来说,我们倒是可以去培养一种具有同样威力,但却比较容易控制的能量,用它来处理困难的状况。

  

这种能被控制的能量不仅发自慈悲心,同时也来自理性与耐心。这些特质正是“忿怒”的最佳解药。但不幸的是,许多人都误将这些特质当作是软弱的象征。我认为正好相反:它们才是内在力量的真正表现。慈悲心的本质是谦冲、平和与柔软,但却是非常的有威力。只有那些极易不耐烦的人才感觉到不安全与不稳定。因此我认为发怒才正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所以,当间题发生时,尽量试着保持谦和、诚恳的态度,并把所遭受的种种当作是公平的、当然,其他的人可能会乘机占你的便宜。如果你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反而导致他人变本加厉的不义行为,那就采取一个较强硬的立场。但这必须出于慈悲心。如果有必要表明自己的想法及采取强硬的对策,请不要出于忿怒或怀有恶意。

  

你应该明了,虽然看起来你的对手是在伤害你,但实际上最后他必然只害到他自己。为了防止你自己因自私而采取报复的手段,你应该唤起自己实践慈悲心的欲望,并且负起责任去帮助对方以免他(们)自食恶果。

  

由于你所采取的对策是出于理性而平和的抉择,因此它较有效,也较正确及有威力。出于忿怒而采取的报复手段,因为是没有方向的能量,所以鲜少击中目标。

  

朋友和敌人

  

我必须再次强调,仅仅认为慈悲心、理性和耐心是美德,并不足以养成它们。我们必须等候困境发生时来练习它们。

  

但是谁能制造这种机会呢?当然不是我们的朋友,而是我们的敌人。这些人专门给我们找麻烦,如果我们真心想学,这些人才是磨练我们最好的砥砺。

  

对一个珍惜慈悲心和爱心的人,实践容忍是基础功课。也因为这个原因,敌人对我们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应对敌人心存感激,因为只有他们最能帮助我们培养平静的心。同时,不论在私人的或是公共的生活领域内,随着环境的变迁,敌人往往可以变成朋友。

  

“忿怒”与“嗔恨”永远是有害的,除非我们调伏自己的心并尝试减弱它们的负面影响力,否则他们将持续地千扰我们并且妨碍我们去发展平和的心。“忿怒”与“嗔恨”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它们才是我们最要对付并且击败的恶势力,而不是那些在我们一生中断断续续出现的暂时的“敌人”。

  

当然,我们都需要朋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我经常开玩笑,如果你是真正自私的,那你应该格外地利他才对。你应该好好照顾他人、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交更多的朋友、展露更多的微笑。其结果是?当你自己需要帮助时,你会有很多的援手!

  

反过来说,如果你疏忽了他人的快乐,长期下来,你会变成输家。在争吵与忿怒、妒忌和激烈竞争的过程中有可能建立友谊吗?我想不可能。只有热烈的关怀才会给我们带来真正亲近的朋友。

  

在今日这种重视物质层面事物的社会中,如果你有钱与权,那你似乎会有很多的朋友;但实际上他们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钱与权的朋友。因此当你失去了财富和影响力之后,你会发现很难再找到这些人。

  

麻烦的是,当我们处于顺境时,我们变得很有信心,总认为自己可以独立应付任何事情而不需要朋友;但是,当自己的地位和健康衰败了,我们才会体悟原来以前是多么的错误。这时我们才会认清究竟谁才是真正有帮助,而谁是完全无益于自己。所以,为了避免那一刻到来,我们必须要培养利他心,去结交一些真正的朋友以备不时之需。

  

当我说我需要更多的朋友时,总有一些人对着我笑。我喜爱笑容。也因此我常疑惑:要怎样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以及要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笑容,尤其是真诚的笑容。因为笑容有许多种:有嘲讽意味的、有表面的、也有外交式的。许多笑容不仅没办法让人感觉满意,反而容易引起疑心和恐惧,不是吗?但是真心的笑容会带给我们真正清新的感觉。我想,这种笑容是人类所独有的。如果我们希求这种笑,那我们自己必须去创造使它出现的环境。

  

慈悲心和我们的世界

  

最后,让我作一点更进一步的发挥:个人的快乐将实在地、有效地促使人类社群的整体进步。

  

由于我们都有相同的对爱的需求,因此,不论在任何情况之下,我们都可能感受到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全是本身的兄弟或姐妹。不论对方的面孔多陌生或是穿着、举止多么不同,他们和我们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分别。基于我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如果只注意彼此外在的差异,那实在是很愚蠢的。

  

基本上,人类是一体的,而这个小星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如果我们要保护这个家,那么每一个份子都需要去经验这种明明白白的利他心。只有这种感觉才能除去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而免除人类彼此间的尔虞我诈与恶意相待。如果保有一颗诚恳与开放的心,你自然会肯定自我的价值和觉得有信心,因此也就没必要害怕他人。

  

我认为不论在社会的那个层面一家庭、部族、国家以及国际一发展慈悲心是促成更快乐、更成功的世界之关键。我们不一定要变成宗教信仰者,我们也不需要笃信某种意识型态。唯一需要做的是把我们每一个人的善良品质发展出来。

  

我尝试把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当作是老朋友。这样做使我感受到真正的快乐。这就是实践慈悲心。



  

  
[upload=gif]uploadImages/20037170582921319.gif[/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7-17 1:01:06编辑过]

自然的本性是舞台,五欲是庄严的表演; 将烦恼、情感视为错误-----这才是错误, 让一切就是一切-------这就是方法; 寻找解脱的无二状态, 克服希望和害怕是结果.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最佳文章
【封面】 【电子禅堂】 【电子禅手机图片展】 【电子禅趣小剧】 【电子禅最新】 【赞赏】
Since: 2001 站长:韩孝勇(大象) 共享版权:CC BY 4.0 法律顾问:薛永谦律师
中华人文学会有限公司【电子禅工作室】 地址:华藏世界海-娑婆世界-中国香港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电子禅国际 DIANZIC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