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请教,归依三宝后饮食如何处理?

出家人的正命本来就是托钵乞食或受供养的,至于在家人没有什么要求!但出家人自炊自煮就是不如法不如律的!《四分律》有介绍
巴利語: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巴音譯:(那摩 達莎 巴卡瓦哆 阿囉哈哆 桑瑪桑佈達莎) 漢語譯: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小科居士,请问你受过具足戒和菩萨戒吗?

未受戒而妄谈出家众戒条同样是居士不应当所为的。
引用:
以下是引用小科居士在2003-10-24 13:39:48的发言:
出家人的正命本来就是托钵乞食或受供养的,至于在家人没有什么要求!但出家人自炊自煮就是不如法不如律的!《四分律》有介绍

[此贴子已经被火星于2003-10-24 13:45:09编辑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TOP

呵呵,这就是上座部与大乘不同之处,上座部可没有这样的规定哟,因为大乘所谓出家众都不严持戒律所以不让在家人看律学律。请问不可看出家众戒律这条规定是出家戒还是在家戒?如果是出家戒当然不关我们在家从的事,如果是在家戒五戒八戒中都没有嘛。我看是一些大乘经只有强调吧,我看的是大乘贬低之为“小乘”的《四分律》和上座部铜牒律的戒条,没有看大乘“菩萨戒”
巴利語: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巴音譯:(那摩 達莎 巴卡瓦哆 阿囉哈哆 桑瑪桑佈達莎) 漢語譯: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TOP

原始佛教的定义---圣严法师
对于佛教思想史的分期法,近代的学者之间,有著各种不同的看法。不过,一般来说,可以分作两大类:佛陀时代的称为基础的佛教,佛陀以后的称为发展的佛教。基础的佛教,可以称为原始的;发展的佛教,则又分为第一期──小乘部派佛教,及第二期──大乘宗派佛教。小乘的思想,著重出家僧团在注解释义方面的努力。大乘的思想,则重于佛陀本怀在精神理想方面的发挥。但此二者的渊源,均不出乎原始佛教思想的延伸。
  我们研究佛教,若不追本溯源,理解原始佛教,而只是光看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大乘的宗派佛教,往往就会误解佛教。乃至使你面对著三藏圣典,亦难免感到莫衷所以而难以抉断和取舍。这就是因为发展的佛教之中,均已多多少少加入了历代古人的思想,以及各个时代环境中的特殊成分。因此唯有研究了原始佛教,才能真正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
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现存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南越、中国云南边境等地区。本世纪初开始进入西方社会,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中文世界。
   
南传大藏经目录

 《律藏》包含以下五部经典。
1.《波罗夷》--Parajika pali
2.《波逸提》--Pacittiya pali
3.《大品》 --Mahavagga pali
4.《小品》 --Cullavagga pali
5.《附篇》 --Parivara Pali

《经藏》包括以下五部:
1.《长部》--Digha Nikaya.(相当北传长阿含经)
2.《中部》--Majjhima Nikaya.(北传中阿含经)
3.《相应部》--Samyutta Nikaya.(北传杂阿含经)
4.《增支部》--Angutta Nikaya.(增一阿含经)
5.《小部》--Khuddaka Nikaya,
《小部》又有十五部书组成:
1.《小诵》--Khuddaka Patha.
2.《法句》--Dhammapada,
3.《自说》--Udana.
4.《如是语》--Itlvuttaka.
5.《经集》--Sutta Nipata.
6.《天宫事》--Vimana Vatthu.
7.《饿鬼事》--Peta Vatthu.
8.《长老偈》--Theragatha.
9.《长老尼偈》--Therigatha. ’
10.《本生》--Jataka,
11.《义释》--Niddesa.
12.《无碍解道》--Patisambhida.
13.《譬喻》--Apadana.
14.《佛种姓》--Buddhavamsa.
15.《行藏》--Cariya Pitaka.

《论藏》
《阿毗达磨藏》由如下七本书组成
1.《法聚论》--Dhammasangani
2.《分别论》--Vibhanga.
3.《论事》--Dhatukatha.
4.《人施论》--Puggala Pannatti.
5.《界论》--Kathavatthu.
6.《双论》--Yamaka.
7.《发趣论》--Patthan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24 14:34:43编辑过]

巴利語: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巴音譯:(那摩 達莎 巴卡瓦哆 阿囉哈哆 桑瑪桑佈達莎) 漢語譯: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TOP

呵呵,1-2=?小学生肯定说减不过,题目错了.
只看《四分律》和上座部铜牒律的戒条,以"不食肉"简单的标准妄断楞言经的真伪,那《楞伽经》《佛说十善戒经》《大象力经》、《大云经》、《涅槃经》、《指鬘经》、《楞伽经》、《善臂请问经》等等岂非全是伪经?

转贴一点文章谨供参考,^_^
-----------------------------------------



肉食与素食

在《楞严经》等大乘经典中,佛陀着重宣说了戒杀断肉以及素食的功德。如《楞伽经》中云:“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佛说十善戒经》云:“啖肉者多病,当行大慈心,奉持不杀戒。”因此在历史上梁武帝也根据《涅?经》等佛经教义,出于慈悲心肠,反对吃荤,著《断酒肉文》四篇,主张僧尼一律断鱼肉,他又召集三律师入宫会议,使僧尼断肉食素,从此在汉地佛教徒中吃素成为良好的定制。直到如今在汉地绝大多数寺院的法师居士都是在坚持吃素,获得佛经所说的无量断肉功德。

但在食肉的问题上,藏地及奉行上座部的东南亚地区与汉地有着不同的传统习惯,又均有教证依据,欲解释此现象、推知佛经的深奥意义,应根据具德上师的教言、清净的传承、以及广大的智慧,方能了知各种经论的不同破立之处。

有人以为藏地食肉是密宗风行所致,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基于密宗最高的见地,吃肉与双运、降伏等一样皆属于密宗的最高行为,但这仅对于证悟很高的瑜珈师而言,非一般凡夫所能企及。如大成就者帝洛巴常吃生鱼,那洛巴对此未生起邪见,如理依止后,也获得了究竟成就。又如汉地济公和尚一生吃肉喝酒,然人们依然推崇其为圣者的权巧示现,而未敢讥侮或效仿一样。藏地佛教徒食肉的习俗,即是基于高原地理不长庄稼的客观现实,以本师释迦佛在别解脱戒中的方便开许为根据而形成的。

如印度律宗祖师功德光和释迦光在各自所著的《律经要本律》与《毗奈耶三百颂》中都开许食用清净之肉。又《毗奈耶经·药事品》中云:“观察钵中之鱼肉等,若非人肉等,则可食用。”印度阿阇梨巴西在《中观精华论》中云:“声闻乘论中,开许三净肉,食亦无过失,已成精等故,如乞食无过……。食肉非有过,时众无害故。”《中观精华论释》中亦云:“大悲怙主释尊者,于大乘经典不仅未开许食肉,且云遮止。小乘经中食用三净肉亦说无过失。”此三不净肉,多数智者根据《律仪颂》中“利众如来云:故意宰杀肉,或见或闻疑,其肉不得食。”一偈解释为或见或闻或疑为我杀者,但也有些论典说凡是为食肉而宰杀者,全为不净肉,如释迦光论师所著的《毗奈耶具光论》云:“不食故意宰杀之鱼肉等,若杀或劝杀、及随喜杀者,虽是三净肉,但故意宰杀乃无慈悲心故,亦非合理,不得食用,余肉乃无遮也。”

但大乘经论对食肉作了严格的遮止。如《大象力经》、《大云经》、《涅槃经》、《指鬘经》、《楞伽经》、《善臂请问经》以及中观等论中广说了食肉的过患。在《楞伽经》中佛告大慧菩萨:“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时,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又如经云:“何人食用肉,先堕饿鬼众,后堕号叫狱。”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说声闻乘开许三净肉亦是不了义的抉择,因要引食肉者渐次入佛门故,并引《楞伽经》说明。萨迦班智达的《辩三戒论》云:“声闻可食三净肉,若彼净肉不食者,是乃提婆之禁行,大乘经论遮食肉。”藏地全知果仁巴在《辩三戒论释善解佛意疏》中亦作如是宣说。

但是,有些寡闻无智的人,认为吃肉的全是外道,或因此而戒律不清净,这却是一种偏见。难道佛陀在小乘经典中开许食用三净肉,于是这些经典也成了外道书籍吗?如今佛教信徒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泰国、不丹、斯里兰卡、缅甸等佛国的教徒们,不仅是居士食肉,出家人中也少见素食者,那这些国家的所有僧俗,全是戒律不净者吗?这是否仅是一个坐井观天的精彩故事呀!

又有人认为只有汉地显宗崇尚素食,藏地学密者则全是食肉的,其实不然,除食用三净肉者外,藏地还有相当一部分僧众与居士倡导并奉行素食。五明佛学院每当打斋供僧时,总要准备一大锅素饭,以方便藏汉两族吃素的僧众。在四川省红原县,有一活佛,在他第一世时,发愿七世中不进肉食,现在是第二世,从小见肉就哭泣不已,至今已成年,戒肉茹素依然如故。

若有人想:“汉地《梵网经菩萨戒本》中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食肉教徒对此经作何解释?”殊不知在藏地所传的两种菩萨戒,均有别于汉地,为属于由龙树、无著二大菩萨所传的瑜珈部。龙树菩萨的甚深见派中有十九条重罪,八十轻罪;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中有四重罪,四十六轻罪,在其戒条中,虽未见开许处,但也未见遮破、食肉。另外,《梵网经》中此不食肉戒列为四十八轻垢罪之一,非犯根本重罪,与“别请僧”、“不行救赎”、“懈怠不听法”等轻垢罪并列,此后三条均极易犯,并未见重视,独重视此不食肉戒似亦非应理。若想:食肉过患既堕恶趣,则应非轻罪耶?答:这也不一定此说为佛经所载,勿须生疑。又如《宣说轻重罪经》说:“比丘犯一白衣轻罪,亦需在复活地狱受八万年苦。”

依据错那·西绕桑波的《毗奈耶根本论日光疏》所述,在末法时代,能保持根本戒不犯,即为戒律清净。法王如意宝的《教诲甘露明点》也云:“根本堕罪与自续,常非并存为净戒。”于食净肉者来说,别解脱戒未犯,菩萨戒中依《梵网经》也只犯轻垢罪,且此轻垢罪通过忏悔也即可清净。如汉地共称的清净比丘中,也有午后食饭或懈怠不听法者。是故,无论守持何戒,应以戒体之轻重为主,不能仅看表面形象。如今见他人犯根本重罪,不觉有过,对犯轻罪者,却极为见怪,并立为破戒,如是判断,是否应理,尚请三思!

综上所述,戒肉茹素有无量的功德,食肉则有极大过患,但在藏地,佛教徒食用三清净肉于菩萨戒与别解脱戒均不为破,更不等同于杀生与外道的行为。所以,以藏汉为主的所有佛教徒,应该团结和合,互相尊重,不得诽谤,应知都为释尊所传下的清净教派,都有解脱道。广学实证的人,由此可证藏汉互通,显密不违,各派圆融矣。

TOP

呵呵,推荐一些大乘经典,师兄看完再批评不迟,^_^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一乘 三乘方便 : 妙法蓮華經 (法華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一乘 三乘方便 : 正法華經 (法華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一乘 三乘方便 : 添品妙法蓮華經 (法華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一乘 三乘方便 : 大法鼓經 (法華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一乘 大乘强調 :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法華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一乘 大乘强調 :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法華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一乘 方便說 : 無量義經德行品 (法華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一心 : 大乘起信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一心 : 釋摩訶衍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一心 大乘融合 : 宗鏡錄 (諸宗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三世諸佛 : 佛說堅固女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三性說 三無性說 : 三無性論 (瑜伽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不二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不二法門 : 持心梵天所問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不二法門 : 思益梵天所問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不二法門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不可得空 :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不可得空 : 佛說文殊尸利行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中道 :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中道 : 大乘廣百論釋論 (中觀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中道 唯識學的照明 : 中邊分別論 (瑜伽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中道 唯識學的照明 : 辯中邊論頌 (瑜伽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中道 唯識學的照明 : 辯中邊論 (瑜伽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中陰 : 中陰經 (涅槃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佛國土 諸佛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華嚴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佛國土 諸佛 : 佛說較量一切佛刹功德經 (華嚴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佛境地 五種法相 : 佛說佛地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佛境地 五種法相 : 佛地經論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佛性 法身常住 :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佛身 :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 (華嚴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佛身 三身 : 佛三身讚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信行基本 : 大威德陀羅尼經 (密敎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信行基本 : 大威德陀羅尼經 (密敎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六波羅蜜各種解說 到無極 : 賢劫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十二因緣 內外十二因緣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唯心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本緣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唯心 : 大乘二十頌論 (中觀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佛說如幻三昧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大方等大集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大方廣十輪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大集譬喩王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大方廣寶篋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大乘同性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證契大乘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佛說海龍王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 (涅槃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大寶積經論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大方廣摠持寶光明經 (華嚴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大乘寶要義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 金剛三昧經論 (經疏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佛法平等 : 順權方便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佛法平等 :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大乘之道 :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法華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大乘之道 : 大乘方廣摠持經 (法華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大乘之道 :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大乘之道 : 伽耶山頂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大乘之道 : 佛說象頭精舍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大乘之道 : 大乘伽耶山頂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無我 :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空 :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菩薩前生 : 佛說菩薩本行經 (本緣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諸佛 : 佛說千佛因緣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諸佛淸淨 : 佛說兜沙經 (華嚴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諸法 실상 : 佛藏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基本 諸法 청정 : 佛說淨業障經 (律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强調 : 佛說觀樂王藥上二菩薩經 (密敎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强調 大乘小乘差異 : 大乘大集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槪說 : 持人菩薩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槪說 : 持世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槪說 : 大法炬陀羅尼經 (密敎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槪說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槪說 : 文殊師利問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槪說 : 大智度論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槪說 : 大乘起信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槪說 : 入大乘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槪說 : 大乘起信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槪說 : 菩提行經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槪說 : 釋摩訶衍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槪說 : 集大乘相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槪說 : 大乘集菩薩學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綜合 唯識學的照明 : 大乘莊嚴經論 (瑜伽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乘綜合 大乘經各種 : 大寶積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會 : 佛說長阿含第二分大會經第十五 (阿含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大會 : 佛說大三摩惹經 (阿含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女人成佛 : 佛說法華三昧經 (法華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女人成佛 : 佛說無垢賢女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女人成佛 變成男子 : 佛說腹中女聽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女人成佛 變成男子 : 佛說轉女身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女人成佛 變成男子 : 佛說龍施女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女人成佛 變成男子 :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如來常住 : 大方等無想經 (涅槃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如來藏緣起 : 大乘起信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如來藏緣起 : 大乘起信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如來藏緣起 : 釋摩訶衍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小乘警戒 : 稱讚大乘功德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小乘警戒 :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戱論 : 順中論義人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品法門 (中觀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授記 : 佛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授記 : 父子合集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授記 觀自在菩薩 : 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 (密敎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智慧 文殊菩薩 : 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 (密敎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智慧 非佛說意味 : 佛語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有情 有情本有說 : 手杖論 (瑜伽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梵字意味 : 諸敎決定名義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正法 : 僧伽吒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正法 :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法常住 : 佛說法常住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法數 : 佛說法集名數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法數 八萬四千 : 賢劫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法數-108 百八 : 佛說明度五十挍計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法界圖總說 諸法 평등 : 法界圖記叢髓錄 (諸宗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法身 : 佛說不增不減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法身 法身常住 : 大般涅槃經 (涅槃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法身 法身常住 : 佛說大般尼洹經 (涅槃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法身 法身常住 : 涅槃論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法身 法身常住 : 大般涅槃經 (涅槃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無上菩提 : 佛說大方等頂王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無上菩提 : 大乘頂王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無上菩提 : 善思童子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無上菩提 :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無自性 : 大乘掌珍論 (中觀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無自性 : 大乘掌珍論 (中觀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生死 : 僧伽吒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生死 :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眞俗二諦 : 十二門論 (中觀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眞如 : 尼乾子問無我義經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眞如緣起 : 大乘起信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眞如緣起 : 大乘起信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眞如緣起 : 釋摩訶衍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佛說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佛說無言童子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維摩詰所說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佛說維摩詰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說無垢稱佛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佛說阿闍世王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佛說放鉢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佛說大淨法門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大莊嚴法門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如來師子吼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大方廣師子吼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佛說轉有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密敎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陀羅尼門經 (密敎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大威德陀羅尼經 (密敎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大威德陀羅尼經 (密敎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無所有菩薩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中陰經 (涅槃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金剛三昧經 (法華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大乘掌珍論 (中觀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大乘掌珍論 (中觀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廻諍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百字論 (中觀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壹輸盧迦論 (中觀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大乘破有論 (中觀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大乘二十頌論 (中觀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十二緣起 :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 (密敎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十二緣起 : 金剛場陀羅尼經 (密敎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十八空-唯識 : 十八空論 (瑜伽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基本空觀 : 佛說梵志女首意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基本空觀 : 佛說月上女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基本空觀 :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外道論破 : 百論 (中觀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寶積三昧 :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寶積三昧 : 入法界體性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空 諸法皆空 : 諸佛要集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光讚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呪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金剛般若論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着不壞假名論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釋論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 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一行三昧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一行三昧 :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法食 :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淸淨分衛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種子句 : 諸法無行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種子句 : 佛說諸法本無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般若思想集大成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般若波羅密 : 摩訶般若鈔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般若波羅密 : 道行般若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般若波羅密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般若波羅密 : 大明度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般若波羅密 : 佛說徧照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般若波羅密 :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般若波羅密 :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敎王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般若波羅密 : 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 (密敎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般若波羅密多 :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鷄羅句 : 諸法無行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般若-空 鷄羅句 : 佛說諸法本無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提心 :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提心 :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提心 :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瑜伽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提心 :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瑜伽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提心 : 菩提心觀釋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提心 : 菩提心離相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提心 : 廣釋菩提心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提心 三密五相 :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密敎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光讚經 (般若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法鏡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發覺淨心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說離垢施女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得無垢女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大方等大集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阿差末菩薩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無盡意菩薩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寶女所問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大方等無想經 (涅槃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月燈三昧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說月燈三昧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說月燈三昧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無字寶篋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菩薩瓔珞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說華手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說法集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說明度五十挍計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大乘四法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差摩婆帝授記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說八部佛名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優婆塞戒經 (律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藏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說法律三昧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刹功德莊嚴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八不退轉法 :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六波羅蜜 : 菩提行經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出家菩薩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本緣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善巧方便 :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善巧方便 :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善財童子求法 : 佛說羅摩伽經 (華嚴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善財童子求法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華嚴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在家女性 : 優婆夷淨行法門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大乘 : 佛說無希望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大乘 : 佛說象腋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大乘四法 : 大乘四法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大乘四法 :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大乘理念 :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法華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大乘理念 :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法華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大乘理念 : 不退轉輪經 (法華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布施 : 大丈夫論 (中觀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布施 : 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廻向 : 佛說甚深大廻向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慈悲 : 大哀經 (大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正行 : 佛說無希望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正行 : 佛說象腋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波羅蜜 :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 (釋經論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波羅蜜總說 : 菩提資粮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無盡藏法 : 佛說海龍王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空 : 佛說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菩薩分類 :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菩薩分類 : 入定不定印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菩薩道十法 : 佛說大乘十法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 菩薩道十法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寶積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總說 : 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總說 : 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總說 : 賢劫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菩薩道總說 六波羅蜜 : 大乘集菩薩學論 (論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諸法假立 : 取因假設論 (瑜伽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變成男子 變成十事 : 佛說賢首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輪廻 :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輪廻 : 佛說轉有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輪廻 :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阿賴耶識 : 大乘密嚴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阿賴耶識 : 決定藏論 (瑜伽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阿賴耶識 : 大乘密嚴經 (經集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阿賴耶識緣起 : 顯識論 (瑜伽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阿陀那識 : 業成就論 (瑜伽部 )
敎理 > 大乘基本 > 阿陀那識 : 大乘成業論 (瑜伽部)

TOP

小科居士。大乘小乘已经并存发展了上千年,其中大乘思想不但完全含摄小乘的教法,而且也不反对小乘的行持。从教化范围来看,大乘含摄的众生范围要远远广于小乘教法,这一点从教化地域和修行人数量就可以看得很明显。

在历史上,大乘教法的大师们都非常精通小乘的教法(例如印度的龙树菩萨、马鸣菩萨、世亲菩萨、无著菩萨等,汉地的智者大师、玄奘法师、六祖慧能、近代的虚云、弘一法师等等),而小乘的行者则少有愿意研究大乘思想的,并且历史上小乘的行者少有承认大乘思想的。

前面提到的世亲菩萨,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世亲菩萨一开始学小乘,妙解小乘学说,造论极多(世亲菩萨的论是最具权威的小乘教法论著)。

然而他不信大乘,并且多次毁谤大乘,后来在哥哥无著菩萨的教导下理解了大乘学说。 他想起当初毁谤大乘,后悔无及,愿意割掉造诽谤之业的舌头,不再说法。无著菩萨则劝他说:“兄弟,你错了,即使割掉你一千个舌头也无用处。你既知毁谤大乘罪由舌头所造,而今你认识错误了,你不会仍用你的舌头,去努力宣扬大乘学说吗?”。

后来世亲菩萨果然成为弘扬大乘学说的大师,享有“千部论主”之誉。世亲菩萨丰富的著作则成为大小乘学者们共同学习的重要论著。

只所以说这么多,是想劝告你,如果你真的相信佛法、深信因果。就请你按照你的方法去修证,少在公开场合妄评大乘思想体系!如果很想批评,请反观自己是出于什么动机!再想想历史上这些祖师们是不是都没有你高明?
引用:
以下是引用小科居士在2003-10-24 14:14:18的发言:
呵呵,这就是上座部与大乘不同之处,上座部可没有这样的规定哟,因为大乘所谓出家众都不严持戒律所以不让在家人看律学律。请问不可看出家众戒律这条规定是出家戒还是在家戒?如果是出家戒当然不关我们在家从的事,如果是在家戒五戒八戒中都没有嘛。我看是一些大乘经只有强调吧,我看的是大乘贬低之为“小乘”的《四分律》和上座部铜牒律的戒条,没有看大乘“菩萨戒”

[此贴子已经被火星于2003-10-24 17:39:19编辑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TOP

韩老师,请问现在网站的情况怎样了

TOP

呵呵,网站目前还能运做,但光盘就不能再赠送了,多谢您关心,最近一切可好?有事可以给我发论坛的短消息,^_^

TOP

现在我在深圳,一切均好,想为网站多做点事,工作之余可以做一些事了,书应当是可以送的吧,我们还可以想其它办法,比如在各省开展类似活动,将网站精神发扬光大,发动我们的会元,集思广意,希望网站在运作上有所突破

TOP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最佳文章
【封面】 【电子禅堂】 【电子禅手机图片展】 【电子禅趣小剧】 【电子禅最新】 【赞赏】
Since: 2001 站长:韩孝勇(大象) 共享版权:CC BY 4.0 法律顾问:薛永谦律师
中华人文学会有限公司【电子禅工作室】 地址:华藏世界海-娑婆世界-中国香港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电子禅国际 DIANZIC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