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13 12
发新话题

佛教最核心的原理是什么

佛教最核心的原理是什么

我去应聘了,第一个问题就难住了,佛教里讲的最核心的原理是什么呢
我没回答出来,答了几个也错了,到底是什么呢,请教
呵呵,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而成佛,
相信这就是佛教最核心的原理。
下面这篇不知名的大德的文章写的不错,转来大家看看,^_^

--------------------

如何体认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有将随著因缘分散而灭。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缘起法说明: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上,因为有晨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於有公共汽车司机为我们的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甚至於晚上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就有精彩的节目可看,如果没有放多演艺人员表演,如何能有电视节目可看?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的成就。

  缘起的定义就是: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世间上的一切者因缘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在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虽然深奥难懂,不过从因果法则的六条定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缘起性空”。

  1果从因生: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条件具足,才能生“果”。“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间接力。所以,万有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这就是“果从因生”的理则。

  2相由缘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个“境”就是因缘,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本身并无自性,所以说“缘起性空”;由於无自主性,所以能随著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因此说“相由缘现”。

  3事待理成:宇宙万法的生起,因然是要有因有缘,但是在因缘果报的生起上,还有著普遍的理则,也就是因果的法则。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违背了这个“理”则,便不能成其“事”,所以说“事待理成”。

  4多从一有: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是有很多个;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甚至“多从一有”。譬如把一粒水果种籽埋到泥土里,经过灌溉施肥,而后长大开花,结出一树累累的果实,这都是由一粒种籽而来。因此,佛教譬喻布施如播种,“一文施舍万文收”,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多从一有”的理论根据。

  5有依空立:世间上的人,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空是没有。在佛教里面,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耳朵、鼻子、口腔、肠胃不空,我们怎么能生存?我们口袋不空,东西放到那里?世界虚空不空,森罗罗万象如何安放?因为空,才有一切,有是依空而立的,所以《般苦心经》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这就是“有依空立”的理论根据。

  6佛是人成:佛陀悟道之初,曾经宣示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烦恼无明覆盖,因此不能证得;只要断除无明,拂麈去垢,开头佛性,自能证悟成佛,因此有所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卷一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这就是“佛是人成”的最佳佐证。

  缘起性空正如拳头与手掌,五个指头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这叫缘起;放下来变成手掌,这叫性空。因为性空,所以才能缘起;因为缘起,故知本性是空。缘起性空的道理不容易懂,但是人生各种关系的存在,却都离开不了缘起性空的道理。

TOP

缘起

--------------------------------------------------------------------------------
发表时间:2003-10-28 20:22:46 来源:搜集整理 作者:志勇[辑]  点击 16 次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由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了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Hetu)、缘(Paccaya)分别解释为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下过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同时的依存关系有时可以理解成我们通常所说的在一个事物或现象中于任一时点的矛盾关系。有明才有暗,有明就有暗,反之亦然。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的依存关系也普遍存在。在我认为,同时的依存关系有时更象是互斥关系,由各成员构成整体,不管通过什么角度和分析方法,总能够把各部分严格区分。红的同时依存是非红,非红并不限定于哪种颜色,但具体细分时肯定是万万千千颜色中的一种。相异和依存是互为因果的。没有师父不会成为弟子,没有弟子也做不了师父。芸芸众生,若不加区分,哪有什么师父和弟子。同时的依存关系还可以理解成事物或现象的转换。一种物体的热是另一种物体的冷,一些事物的灭是另一些事物的生。
  异时的互存关系表现为此有的原因是过去的彼有。举个例子。因为过去有了种子,今天才有芽生;也因为今天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为种子。
  没有任何一个现象(法)是绝待(绝对)的存在。
   互存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但是,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一加一,因此缘起虽强调因何而起,并不强调有什么就有什么。因、果也不是绝待的。种瓜得瓜,也许什么都不得,但要得瓜一定要有种子到苗、到开花结果的生长的过程,即广义的种瓜。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现象都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仅就佛经所述,缘起有十一义:无作者义、有因生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动作义、性无常义、刹那灭义、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十一义的简单理解就是: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无始无终,无边无际。
  
  注:“无动作义”指明了因果之间无来去。果由因生,但不是因变成了果,虽然因同时也作为另一个现象的果而存在。譬如以灯传灯,是乙灯的火由甲灯的焰生,而不是甲灯的火跑到乙灯上去。修行也是如此,师父带进门、修行在个人。明师会开启弟子的智慧,但那还是弟子自己领悟的东西,并不是师父的智慧跑到弟子身上。


录入:guidy

TOP

真解脱门


--------------------------------------------------------------------------------
发表时间:2003-10-28 20:25:31 来源:搜集整理 作者:志勇[辑]  点击 13 次


  何谓真解脱?彻悟宇宙人生真谛,实乃“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由此明白“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磐”这三法印的道理,证得无上菩提,才算真解脱。
  释迦冥思默照四十九天,先除五盖,次第证入四禅,继而由定而通,得宿命、天眼、他心等智,现量遍观自他生死流转的历程,然后依缘起法,逆顺观察生死流转的因果,从果溯因,发现无明乃生死之源,更以智慧返照,断无明尽,得漏尽通...这一过程使释迦由禅思至无禅思而成佛,成佛的经验为启迪众生的心智开方便门,又成了佛学之源。他的学说思想基础是由定生慧,依“止”修“观”,在四禅寂定心中,内观一心缘起。通过修世间的“止”,达到修出世间的“观”,进而获取般若智慧。象这样由定生慧、即定即慧、定慧互用、止观双运的佛法之所以被佛门诸乘各宗奉为修习定慧之禅的准则,实在有比诸外道高明之处。
  一旦彻悟见性,那么所有修行法,都不过是随机应化的方便而已。悟在自觉,不要执着于“法”,更不要执着在这个“我”的概念上。

TOP

呵呵,这是典型唯物主义者的解释,科学家已经证明,有“物质”就有“反物质”,除非您上面所说的“物质”包含“反物质”。况且,从量子理论来说,所有的事物都会受观察者的影响,太阳的大及原子的小离开您我的“识别心”并无任何意义,相对论也讲时间空间也不是绝对的不变,甚至宇宙大爆炸的瞬间并没有时间及空间及物质反物质等等,佛家也讲“心物一元”,所以如果照您上面的说法,您所说的“物质”也应该包括“心”才对,呵呵^_^


转贴一两篇文章给您看看,阿弥陀佛^_^

------------------------------------------------
反物质:奇怪的世界
1996年,欧洲核子研究所(CERN)制造出9颗反氢原子,成为轰动全球的科技大新
闻,这使人联想到,我们的宇宙是否存在反物质世界。
反物质世界听起来很奇怪,其实不然,在亚原子粒子中,每个粒子皆有其反粒子为
伴,两者的性质正好相反,如电子带一负电荷,反电子则带一正电荷(故又称正电子),
两者的旋转方向也相反,两者间的关系可谓古怪,它们一旦相碰即行消失(称湮灭),
而化成一阵γ射线暴。
若宇宙中始终存在反粒子,那么它们势必会组成反原子,既而
积聚成反星球、反星系,就如粒子所经历的那个过程。可是在我们居住的宇宙小小角
落里,却从来没有人探测到反星球、反星系。
直接观测反星体十分困难,因为原子和反原子所辐射出的皆为光子,这样,即使你
看到一个反星球,可是其外貌跟一般星球并无二致。一个间接的办法是观测湮灭γ辐
射。若我们进旁(如银河系内)有反物质存在,由于星球会发生爆炸,其包藏物质被
拽入星际空间,成为周围星球相互交换的物质,这样,物质和反物质势必不时发生碰
撞,而产生湮灭信号。事实上,天文界一直未观测到这种信号。
若宇宙中不存在反物质世界,这在理论上又很难解释。据现代宇宙学,在大爆炸创
生之初,产生了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另一方面据量子论,真空空间中不时地暴出粒
子对(如电子和反电子),在一个瞬间后又隐没于虚空。
所有这些都向我们暗示,宇
宙中应有反物质世界的位置,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物理学家。
60年代,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对此作了解释:这缘于物理定律中有微小
的不对称,或称CP不守恒(也即电荷、宇称不守恒,这两者皆为量子特性)。在大爆
炸后的最初瞬间,今日所见的各种基本粒子,皆融为一体,称χ粒子,它极重,约为
铝原子核的1万亿倍。随着宇宙的冷却,χ粒子开始衰变,由于上述不守恒,最终变
成的粒子和反粒子,形成了10亿零1对10亿之比。故当它们相互湮灭化成γ射线后,
留下的仅是1个的粒子,我们今日的宇宙也就是有它们所构成的,故我们见不到反物
质世界。萨氏的这一理论,也解释了充满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它也正好是10亿个光
子对一个物质粒子。
萨氏的理论为许多科学家所接受,但也有一些科学家不以为然,丁肇中就是一个。
他们认为萨氏的理论很难证实,丁说,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例如,在大爆炸
火球的某个区域中,物理定律中的这一不对称可能逆转,从而有利于创生更多的反物
质。”其结果是一个拼盘宇宙,在它的某些空域将填充着反物质星系。
丁承认没有人知道,这种(物理定律)不对称是怎样逆转的。同样地,“我们也并
不清楚,从实验中所得知的不对称量,是否足以说明物质在宇宙中占绝对地位。”
坚信有反物质世界的科学家认为,这个反物质世界当然不会就在近旁,它们至少不
可能存在于本星系群之内,甚至在离我们3000万光年的距离内,不会有它们的踪迹;
还有一些人认为,在距我们1亿光年的跨度内,不存在反物质。据丁的看法,反物质
可能统治着本星系群外的某些空域,它们是如此遥远,以致其特征性湮灭信号十分微
弱,难分真伪.丁说:“宇宙包藏着约10亿个星系团,要排放任何反星系是不可能的”。
目前在CERN工作的丁博士,是以寻找稀奇物质著称,19776年,他因发现J/Psi粒子
而获诺贝尔物理奖。这一次他更是雄心勃勃,以寻找反物质世界为己任。他在几年前,
跟一些物理学家筹组了反物质世界探测小组。他的同时艾伦十分佩服丁的勇气,“丁
伟大之处,在于他从一般原则出发去考虑问题:是否有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说明为什么
没有反物质?没有.有足够灵敏的仪器去寻找过反物质?没有.那么你就去寻找吧!”
丁的准则是:“我们所从事的就是探索未知,作为一个实验工作者,去探测未知事物,
责无旁贷。”

----------------------------
量子力學  
  ──有時候,真理騎在錯誤的背上,駛入歷史

--------------------------------------------------------------------------------

  相對論雖然備受各方矚目,但卻不是近來吸引物理界興趣的主要論題,量子力學無疑佔據了這一地位。它牽涉到物理體系的前後演變,正面觸及物理體系初始狀態的認識,無情地把深入骨髓的決定論信念,自根本動搖。

  在海森堡發現「測不準原理」的當年,他曾說過「因果律的無效已終定地為量子力學所驗證」。這番話給科學家與哲學家開啟劇烈爭論的門戶。問題爭論的焦點在於:用統計律和機率描述物理現象,是導源於我們對決定現象的因素認識欠完善,或是由於我們對量子世界的正確認識所生出。誰能斷言量子力學不會隨著時間更形完備而找出新的準確測出粒子速度與位置的實驗方法呢?

  在當時,支持決定論有一些是非常老牌而出色的物理學家,現代物理學的創建人。其中有:量子論的創始人普朗克;波動力學創建人德布羅依和水丁格;愛因斯坦等等。一般來說,此派人士認為;今日量子力學中的非決定論與統計律,只是暫時的,原因當歸於我們的淺知;測不準式的解決問題辦法,只是貌似的,它不意味對實在界中決定論基礎之放棄。愛因斯坦認為「機會律的觀念,只有在涉及有限認知心靈與對對象的認識論限制下,才有其科學意義;因此,如本體論地涉及對象本身則是誤用」﹙註八﹚──強調本體論的決定論與因果律仍是被需要的。

  持非決定論立場的物理學家,即所謂的哥本哈根學派,以波爾為首;海森堡和波恩為主要的發言人,當今大多數的物理學家皆可視為非決定定論者。他們認為:今日新物理學,要求我們徹底改換思想。決定論和因果律在原子世界內已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機率。「我們想不出一種實驗或理想的手續,用以同時準確定出物理系統的初始狀態,故正確無誤地推演出它此後的全部發展是不可能的;這迫使我們必須以統計律和機率來描述事件」,海森堡認為人類仍然承繼著認識論上的限制,無法對實在界做出決定性的因果描述。這種測不準關係,並非由於光學儀器的不完備,而是觀察者﹙觀察方式﹚對所觀察事物的干擾,且是不可避免的。

  在支持非決定論的人之中,曾有人倡言放棄哲學因果律,甚至「竟大談自然界的自由選擇和粒子的自由意志」。波恩責斥這種言論完全沒有根基。因果律在物理界存在,是一種信念,量子力學只是把因果律模糊到一種程度,科學家只能以或然率來描述粒子的可能運動發展,以致於必須放棄「決定論的描述」、「決定論的觀念」等。海森堡說「在描述實驗時,並不是大自然作選擇,而是觀察者作選擇,因為是在觀察的時刻,選擇才變成物理事實」。

  他說:「機率函數把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結合在一起。它含有對可能性,或者更好說對傾向──亞里斯多德哲學中的『潛能』──之陳述,這些陳述完全是客觀的,並不依賴於任何觀察者;它也含有我們對物理體系認識的陳述,這是主觀的,因為不同觀察者所有的知識陳述也不相同。」對物理學家來說,海森堡的知識論立場是一大改革。古典物理學認為,我們可以客觀描述實在界而不涉及自己。難道這是一種幻覺?海森堡自問並懷疑著。測不準原理並未將實在界的客觀性和可認識性破除或改變,但卻使主觀與客觀務必捨棄分離之態﹙註九﹚。維才柯曾說「自然先於人,而人先於自然科學」,是故,自身所觀察探索的對象世界,是絕對無法離於自身的──此也是相對論所暗示的知識論立場。這還會在後面提到。

  筆者認為,當時決定論者與非決定論者的爭議,其實兩者都是對的。前者強調,獨立於主體存在的本體論實在界是不可能由機率支配的,故決定論與因果律仍是正確的;後者則強調,被主體認識的對象事件﹙即現象界﹚,因測不準原理之故必須以機率描述,以致於決定論與因果律無法再適用。不過由於主體只能認識現象界,故只有現象界的非決定論才有意義;雖然我們有足夠的信念認為實在界的決定論存在,但是它對人類沒有意義。

  基於決定論的立場,愛因斯坦反對哥本哈根解釋,並且說了一句名言:「上帝不擲骰子!」他本能地認為上帝不會與世界玩遊戲。筆者同意這點,上帝的確不擲骰子,人類只是看不清楚上帝的決定,以為上帝喜歡和人類玩骰子罷了。其實,即使是物理,也要依物理學家的「本能」而定的,這就是為什麼愛因斯坦始終反對哥本哈根解釋。

  註八:<物理與哲學>頁4,海森堡著,幼獅文化。
  註九:以上量子力學部分參考<科學哲學─科學的根源>武長德著,五南圖書,頁143-174。
----------------------------------------
§1.0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科學發展:
§1.2 當代物理學中的哲學問題

§1.3 一些新的科學領城及其對哲學的影響


§1.2    當代物理學中的哲學問題

吾人在上一節點出本世紀物理學(包括天體物理學)義,接下來便扼要地指出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哲學問題。要的首先是在相對論方面,第一個與哲學有密切關係的問題就是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依照狹義相對論,在火車上測量運動中的火車之窗戶長度,與站在月台上的觀測者測量車窗的長度,兩者觀測的結果是不同的,後者測量出來的數值較前者小。當車子的速度愈快,則站在月台上的觀測者所測量的數值愈小,而倘若火車以接近光速前進,則他測得車窗之長度便接近零。就時間方面來分析,則月台上的觀測者觀察到運動中的火車上之時鐘變慢;而當火車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前進,則他測得車上之時間便接近零。如果一對雙生兄弟之一乘著這樣的火車,另一個則站在月台上,那麼,火車上的人當然衰老得較月台上的人為慢,這就是著名的「雙生子佯謬」。這些例子說明了時間和空間(長度)皆不是絕對不變的。狹義相對論不但否定了牛頓力學中所預設的時空觀,也挑戰了康德的時空理論0。在康德看來,時間和空間只是感性 (感覺)之形式架構,人類的認知心(cognitivemind)採用之而使感性材料序秩化(即時間化和空間化) 。
康德的時間理論與狹義相對論的時間觀之間,其另一差異是表現在康德所謂的「經驗之類比」問題。其中第二個類比是說:「時間的連續原則是,以因果律為根據的」,這是說,時間的先後秩序必然按照「理解形式」(人類思維之理解活動之形式)進行的,這樣的先後關係其有先驗的絕對客觀性。設Ta事件為因,而Tb事件為果,那麼,依照因果關係,事件之「因」必先於「果」。在這個意義下,康德便認為Ta必然先於果,或最低限度不能晚於果,即:Ta≦Tb,這樣的形式次第是不容倒逆的。但是,根據狹義相對論,這種例逆的時間秩序對某些事件來說,不是完全不可能,因為觀測者A可能先觀測到Ta ,然後再觀測到Tb ,而觀測者B則可能先觀測到Tb,然後再觀測到Ta。康德的第三個類比是關於兩個事件的「共在性」,由此而引申出「同時性」。 「共在」乃指「同時性」的共在,而兩個事件的「同時性」又以它們之間是互為因果來說。由於因果性在康德來說是先驗的,.而藉因果關係來理解的時間性也因而是先驗(必然)的,即:

Ta≦Tb且Tb≦Ta

但是,依據狹義相對論,「同時性」這個概念是沒有絕對客觀的意義。由此可見狹義相對論在「時間」衝擊。

      至於廣義相對論對哲學之衝擊,吾人可舉對物理空間的幾何學描述來說明:首先就物理空間來說,確定空間的幾何形態是個實驗問題,方法是以發射光束,並以光速進行的幾何結構來說明物理空間的形態。光束具有能量,依據質能互換原理,則光束也有其質量,而一切其有質量的東西皆受到引力的吸引。因此,當光束靠近質量甚大的星體時,必受到該星體的吸引而靠近它,這就表示光束此時必偏向該星體,而其時光束也不再是平直的。現在,吾人以光束表徵空間,於是,歪曲的光線便表示空間的彎曲,而這種彎曲是由星體之引力所選成的。在這個意義下,吾人可謂引力乃造成物理空間的幾何形態(彎曲)的原因,也可以說「引力」表現為「彎曲的空間」,或引力就是「空間的曲率」,這其實又意謂著「引力與彎曲約空間之幾何形態兩者之間是等價的」。這就是從廣義相對論的觀點下之物理空間,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何用幾何學語言來描述物理空間?回答這個問題不但涉及Poinca忘之約定主義(conventionalism),也涉及幾何學及其應用的問題,愛氏本人就曾經為文分析「幾何學與經驗」。

在量子論方面,薛定誇所謂的「物質波」,被玻恩(M.Born)於1926年詮釋為「概率波」,也就是說,波恩用機率來解釋薛定誇的波函數,電子的波函數指出它在空間的某個點上出現之機率。振幅小者,找到電子的機率小;而振幅大,則找到單個電子的機率也較大,吾人只能用統計方法捕捉粒子出現的機率。這種理論結果,在哲學上便影響到「因果律」及決定論的問題,用愛恩斯坦的話來說,就是上帝是否在擲骰子。從機率波而來的「不決定論」(indeterminism)是原則性的,而非技術性(不是改良了實驗技術便獲得確定的相關答案)。在知識論上,康德為了反對休謨對因果性的解釋,企圖挽救科學的危機,保障因果律之客觀確定性,遂努力建立範疇,力辯因果律乃理解活動的先驗而必然的思維形式。但是,上帝是在擲骰子的量子機率波概念,對傳統哲學之因果律思想來說無疑是一項挑戰。進一步說,與因果律有密切關係的那種形態的決定論(determinism)也受到考驗,而所謂拉巴斯之妖(Laplace's Demon),真的遇到對手(1819年,LaPlace在其論文中提及一個超人的智慧者,若他知道某一瞬間中一切物質的速度、位置及質量,便可藉牛頓力學來預測世界的未來情形,表示未來的一切狀況都是被決定的,這樣的超人智慧通常稱之為拉巴斯之妖,而拉巴斯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決定論者),因為根據量子理論,即使是上帝,也只能認識事物的隨機性,而無法預知世界中可能發生的一切事件。哥本哈根學派強調:物理學的研究不是要發現宇宙是甚麼,而是吾人針對宇宙而能說些甚麼?在量子論裡,「用甚麼實驗裝置來尋求相關的答案」,是個至為重要的問題,而實驗裝置與觀測對象之間是互相影響的,因為觀測本身會改變量子對象的狀態。特別是:人類的認知意圖影響了物理世界的結構。在這種情形下,量子力學中有關量子實體及認知對象之客觀意義,均大異於古典物理學。因此,吾人便需要一種新的知識論,分析認知主體與認知對象之間的互動結構。

量子論、粒子物理學及當代天體物理學(科學的宇宙論)有一個共同的交點,個交點直接涉及哲學上所謂「實在」與「虛無」的老問題。在宇宙論上,大爆炸模型的進一步問題是:宇宙在大爆炸之前是「無」,而天下萬物是「有生於無」。然則何謂「無」"?如何解釋「天下萬物有生於無」或宋儒所謂「太極本無極」?無極又如何演生出太極?在粒子物理學方面,無論是針對套克模型或層子模型,吾人皆可問:套克有其結構嗎?這樣的結構有「實在性」嗎?夸克有其實體性嗎?於是「實有」與「虛無」的問題也隨之而現。萊布尼茲曾提出一個千古之迷的哲學問題,二十世紀的海德格也重提其事。這個問題就是:為甚麼是「有」而不是空虛(Why is there being rather  than  nothingness)?這裡的「有」可指reality,也可以指existence,至於何謂reality與existence,這卻可依各人去各自表述。當代的量子論提供吾人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的一些思考方式,這種理論就是結合狹義相對論與量子論之理論與思考方式而形成的「相對論性量子場論」。

場的概念是在十九世紀提出來的。I820年,Oersted發現電流磁效應。地拍電流通過鉑絲,其下安置磁羅盤。當通電時,發現磁針偏轉,表明變動中之電場會產生磁場。另一方面,法拉第在1831年,也用實驗方法,發現變動中的磁場會產生電場。其後,麥克斯偉(Maxwell)成功地建立一組方程式,在理論上統一了電場及磁場的物理現象,並從其方程式中導出電磁波之速度,預言光就是電磁波。二十三年後,赫茲(Hertz)証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場」因而也被視為一種物理的實在性。本世紀初至二十年代,愛恩斯坦提出質能關係原則,而de Broglie也提出波粒二象性,其中,波就是一種場。到了三十年代初,海森堡和泡利等人進一步詮釋了波粒二象性,把物質粒子解釋為各種場的量子,認為最基本的實體乃是一系列符合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法則的 「場」,其餘的一切事物,則只能被視為由這些場的量子動力學之推論。於是,「粒子」不再與「波」平起平坐,只被視為次要現象而非基本實在,一切的存在只被視為「場量子」的變化轉換,場成為物質的第一性。這個概念也使到「有生於無」這個乍老的哲學命題之解答,提供了許多想像的空間。相對論性量子場論的基本思想是:(1)場是最基本的物質實體,(2)它遵守量子論及狹義相對論的法則。(3)場在空間中某一點的強度被解釋為提供找 到與其相關的量子之機率。這個理論提供了「新的虛空」概念, 即;虛無不是真的一無所有。如果吾人把「虛無」比擬海洋中的 海浪,那麼,所謂「虛無」便有如在遠距離看到海洋平靜無波一 樣。但.是,海洋並非真的平靜無波,因為當吾人在近距離觀察 時,便發現波濤的漪湮,而當吾人再靠近觀察時,軌看到波濤是 在澎游。落在「真空」或「虛無」的概念上,如果吾人站在原子 尺度的層次,便會觀察到「真空」具有漲落的漪連,而站在更/」、 的尺度看,則真空中的漲落就更明顯。另一方面,海森堡的不確 定性原則也提供了這種理論的可能性,即:在極短的時區內,量 子可能自虛空中產生。大爆炸可視為虛空中的一次巨大漲落,宇 宙也許就是這樣從虛無中偶然地躍入存在界。大爆炸如果是出於 上帝,那麼,上帝是在玩骰子。宇宙是在隨機中,從「無」而「有」。當然這種想法仍需更多的哲學論証,但是,前提是:哲 學家必須認識量子論。

當代宇宙論中,另一個哲學問題是所謂「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這個理論最先是由卡特(Brandon Carter)於七十年代所提出的。八十年代叉出現「人擇宇宙論」(anthropic cosmology)。人擇原則的第一個意義是說:智慧型的生物存在是由於宇宙間其備了足夠的生存條件。第二個意義是說:宇宙是有多個的,各有其初始的結構。然而在這些不同的宇宙中,大多數不貝備發展條件;其中只有極少數的宇宙才有智慧的生命存在。人擇原理的中心觀點是把人類視為宇宙中心。而「人類」則通指其有認知能力的智慧生命。若間吾人的宇宙何故如此?(在吾人這個宇宙中,光速是每秒鐘30萬公里,普朗克常數ћ =6.6255×10-34焦耳秒,基本電荷常數是1.6×10-19庫倫等等。這些自然常數都是恰到好處,否則吾人的宇宙便不是這樣,而其有認知能力的智慧生命可能不是現在的形式,也可能不曾出現) 。答案是:因為宇宙的物理規律是如此。然則物理規律何如此?答案是:因為人類把這些規律理解成如此。人擇原則不僅其有宇宙論意義,也其有知識論的意義。然而,它的深層思想仍待吾人進一步去詮釋。

以上點出當代物理學的一些基本觀念,以及由這些觀念所衍生的一些哲學問題,都是犖犖大端的。然而,若要進一步深入討論這些哲學問題,便必須要對相關的物理學原理具備相當的知識。






[此贴子已经被大象于2003-12-30 11:44:54编辑过]

TOP

我认为是轮回。
呵呵,至于轮回是什么,好像太复杂了,三言两语说不清。总之是什么有无、色空等等描述了。

TOP

呵呵,轮回是有情众生的随业流转的相,是缘起在有情世间作用的结果,缘起可以解释因果及轮回,所以佛学的基础理论及核心应该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一切事相无非缘起,为什么会有“缘起”,因为“性空”;只有“性空”,才会“缘起”,[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故“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  ^_^


------------------------------
缘起有十一义:无作者义、有因生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动作义、性无常义、刹那灭义、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十一义的简单理解就是: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TOP

为什么一定要执着在那个核心二字上面呢,万千法门,都可见性成佛啊.......求核心求得是佛教的文化、佛学,而非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9 10:41:50编辑过]

TOP

佛法的两条主线一曰缘起,一曰因果。此二项涵盖了佛法大意。

那公司又非佛学院,也不是招聘佛门龙象,不去也罢,答错了没关系。你能不能去那里工作,也要看你是否和那公司有缘,以前是否种下了因。一起随缘好了。
阿弥陀佛

[此贴子已经被顽愚于2004-1-19 13:46:36编辑过]

TOP

佛固伟大,但伟大也总有个背景。再向上推究,即印度、埃及、希腊、中国等等,整个最古老文化的根源何在?还是先说近的吧!佛法之四大、五蕴、六根、十二根尘、十八界、甚至唯识等各宗派的传统,释迦对此只不过如孔子的删诗书、定礼乐一般的,重新整理一道而已,至于到底何者是他老人家自得的?以教理言,即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是菩提树下,独自证得的佛法中心。
                          ---------摘自《习禅录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9 21:57:28编辑过]

灵魂没有了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TOP

 13 12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最佳文章
【封面】 【电子禅堂】 【电子禅手机图片展】 【电子禅趣小剧】 【电子禅最新】 【赞赏】
Since: 2001 站长:韩孝勇(大象) 共享版权:CC BY 4.0 法律顾问:薛永谦律师
中华人文学会有限公司【电子禅工作室】 地址:华藏世界海-娑婆世界-中国香港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电子禅国际 DIANZIC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