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并特别推荐]:印光大师十念记数念佛法
印光大师十念记数念佛法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在行方面,印光大师推崇《大佛顶佛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称圆通章是念佛最妙开示。圆通章的念佛方法又称为摄心念佛。而为了对治末世念佛人的妄想和散乱心,印光大师比较各种念佛方法的利弊,又发明了一种具体的摄心念佛方法,即十念记数念佛法。
1、大师发明十念记数念佛法的时间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四大师开示:“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念佛声默,须视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无碍者,宜于特行念佛仪轨时朗念。然只可听其自然,不可过为大声。过为大声,或致伤气受病。倘所处之境地不宜朗念,则只可小声念,及金刚持。其功德唯在专心致志,音声犹属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终日常念,固宜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朗声常念,必至于伤气。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朗念费力,默持易昏。散持虽亦功德难思,较之摄心净念,何啻天渊。光于此数则,曾颇费研穷。去岁得一巧方便法,书示知己,皆同赞叹。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及一切初机用之,皆无不宜,唯益无损。阁下即无须此法,亦当为修净宗不得其门者试之,以普告来哲云。其法在印光文钞第四十五纸第八行下,祈检之。”
该信落款时间写“民六 六月廿三”,但根据大师“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词并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发刊序”、《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徐蔚如原跋,最早的印光法师文钞是在民国七年出版(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徐蔚如原跋中说“戊午春,以历年搜访所得之文二十二篇,印于京师,是为初编。”),《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三中也介绍“彼遂遍询友人,得其芜稿若干篇,并佛报中所录,排以刷印。今春三月末,持三十本至山访光,又将其余芜稿,一并要去。拟欲将已印未印一并编辑,刻诸枣梨。”据此可以考定三编复丁福保居士书一至书四所署是时间“民六”应是传写之误,正确时间为民国七年(1918年)。这样根据“去岁得一巧方便法”可以推定大师发明十念记数念佛法的时间为民国六年(1917年)。根据大师“其法在印光文钞第四十五纸第八行下”的指示,查阅民国七年徐蔚如居士刻印的《印光法师文钞》,在相应的位置确实有一段关于十念记数念佛的开示,其信就是增广文钞卷一前面的复永嘉某居士书三(内容从“弥陀经当依蕅益要解。衷论诠释,多有任己见,违经旨处,不可依从。”....到“当云即浅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圆通,故名常住。”),关于十念记数念佛的开示就接在“当云即浅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圆通,故名常住。”后面,这段开示在1919年和1920的印光法师文钞都保留着,但到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则略去了。
2、大师是如何发明十念记数念佛法的?
慈舟法师在“大师教我念佛方法”一文(印光大师全集第七册)中回忆道:“舟因大师十周纪念,想起昔年大师送舟于灵岩为住持时,得大师开示念佛之法,须在心中记一句至十句数,十句再十句,十句再十句,常时如是,不用数珠,若以珠计百千万则可;舟即依教奉行,果然与前数十年,如一人与万人敌之难,若有所释,如是自觉可喜!一人喻正念,万人喻杂念。自后于苏州报国寺见大师时,请问大师此十念法于净土诸经及圣贤录未见出处,大师从何得之?大师笑云:此借用五停心观中数息观以数佛耳。”以此可证明十念记数念佛确实为大师所创,是借用数息观数佛,在念佛的同时还要数佛,使妄想难以产生。
3、大师对十念记数念佛法的阐述
大师对十念记数念佛法的系统阐述在民国七年《印光法师文钞》“与某居士昆季书三”中内容如下:
“光近来得一摄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此法实易为力。当念佛时,但用十念记数,从一至十,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又一句一句记得清清楚楚。若能从一至十记得清楚,则妄念无从而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以此为前方便。但用心记,不可掐珠。从一至十,从一至十,不可二十、三十。须知若至二十、三十,则心力不堪,必致受病。如来所示数息之法,亦只从一至十而止。莲宗宝鉴讹作从一至十至百至千至万,为害不小。又此十念与晨朝十念不同,彼以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为一念。彼只可晨朝一用,常用则伤气受病。此则从朝至暮,或声或默、或快或慢,用之无不相宜。但作务之时,便难记清,当蓦直忆念,至作务竟,仍复十念。若一直记觉费力,当从一至五,从六至十。或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随自心力,虽两气三气,并不于中稍停,但心作如是记而已。”
在现在流通的增广印光法师文钞、文钞续编和三编中,系统的开示则见于增广文钞卷第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内容如下: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4、余话:念佛的心态比方法重要
大师开示,十念记数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前方便,是功夫成片之前的方便法门。大师在文钞续编卷上复朱德大居士书中开示:“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著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从这段开示我们知道,十念记数是摄心的方法,但念佛法门注重信愿,要想往生,首先要解决信愿问题。大师在文钞三编卷一答善熏师问(问词略)中也开示:“念佛记数,是防懈惰。如无懈惰之心,不记亦可。记数也可不用掐珠子。最初当用珠子念一点钟。以后快慢,照此一样,念一刻,半点,一点,均可知其佛数。又文钞中记数念佛之法,最能摄心。阅之自知。”
(由 huolian 同修整理,发表于报恩斋成员网站:西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