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一位老友的丧葬遗囑
(文/ 屈福寿)
一友,相约闲聊中忽然拿出他的丧葬遗囑让我过目,此嘱无别,尽是关於给自己節俭治丧之类,诸如"棺木不必太厚`半寸即可,花圈不必太多,有个就行,绣被应大量精減。折钱早用,乐人不必要,千户一腔粗俗不雅,他们不迎门户不转巷,连吃再拿几千元,还不如个高音宣传车,名家名唱蒲剧秦腔陕北唢呐人爱听……"结婚肩并肩,走时有后先",老友遗嘱同时囑托"把自己丧葬节约下来的几千元尽付给贤妻老伴,让一辈子捨不得花钱的好老婆手里也宽松几天!
看过老友遗嘱,不由想起咱合阳线戏过去有一出"解破米"的小戏,唱的就是一位老人要求儿女为自己节俭治丧的囑托语,可能是由于编者把老人刻画的过於吝啬,成了一出典型的讽刺剧,所以这出戏不但没有起到高台教化"厚养薄葬"的作用,反而成为人们的笑料与对"解破米"的鉴戒。於是老人们讳言俭葬,兒女们崇尚奢华,发展到如今,合阳人在丧葬上的投资与舖张已可称西北一绝中华之最,使几十年艰苦过来的老人们睹之唏嘘!闻之长叹!
现实中,解破米并未消失,不少老人对此耗资浪费於心不忍,生前多次叮嘱兒女节俭治丧,有的编成联语`有的写成回憶录谆谆告诫,有的婆婆媽的寄语示意,可是叮嘱归叮嘱,意愿归意愿,喋喋任你不休,浪费我自为之,等你撒手人寰,他們该花几万还是几万!你管得着嗎?由此看来,这位老友把口囑变为書嘱算是高明的进了一步。虽然其子女未必照办?
我作为年逾古稀行將就木的老人和众多的老人一样,都是从艰难困苦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虽然现如今生活改善今非昔比,但几十年的“穷思维之根”已扎的很深很深,我們的心与“解破米”是相通的,我們不愿意浪费兒女一分钱,自然更不愿意让兒女把血汗钱投放到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丧葬上去!怀念逝去的老人,应注重思念他們对社会对家庭的辛勤奉献,回憶、继承发揚他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丧葬花钱的多少与孝字毫无关系,如何把合阳人目前对尸体的"如此多情"慷慨投资转化成对“老活人”的心孝、物孝、钱孝、保健孝、侍奉孝,是一个需要我們两代人共同探讨、共同努力、共同改革、共同解决的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