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與人的圍棋大戰
攝影/曾靉。
這幾天如果有關注科技新聞的人,大概都不會錯過AlphaGo這套人工智慧系統與世界棋王李世乭的世紀對弈。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當下,AlphaGo已然連續贏得兩場勝利。而在比賽開始之前,不僅棋王認為AlphaGo還不是非常成熟的棋士,也有許多評論家認為,AlphaGo雖然一月時已擊敗歐洲棋王,但要贏過李世乭恐怕還不是時候。
兩天之內,眾多人類們被打臉了。震天作響的巴掌聲中,有些人開始憂慮人工智慧征服人類的那一天真的要到來了,也有些人開始「正面思考」,相信這不失為好事,因為這代表著科技將更進步,而人類的生活將更好──
只要我們不喪失鬥志。
威脅潛伏:人工智慧關於人工智慧將帶來的挑戰,已經不是新鮮事。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曾指出,WEF創辦人兼執行主席Klaus Schwab在宣告
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時,也將人工智慧的發展視為最大的挑戰。
更不用說英國物理學大師
霍金曾警告,人工智慧終將發展出自我意識。而我們無法預料這個能夠獨立思考、又能持續進化的人工智慧,在超越人類的同時是否也會帶來滅亡。
因此,在這些「警世預言」中,AlphaGo的勝利在某些人看來,等同於宣告著人類正走向這條前途堪慮的道路。也就是說,過去我們也許會認為,人工智慧最多只是扮演輔助性的角色,但AlphaGo的勝利顯然說明了人工智慧不僅能「思考」、學習,甚至在複雜的對奕中還能贏過人類。
那麼,會不會有一天,就像「天網」一樣,人類將被判定是具威脅性的物種而需要毀滅?或者像Tesla創辦人馬斯克的「垃圾郵件滅世論」那樣,在神邏輯下終結人類的命運?
圖說:「天網」為電影《魔鬼終結者》中挑戰人類的人工智慧,原本是政府研發的國防電腦系統,卻發展出自己的智慧、判定人類是威脅他們的物種。圖片來自電影劇照。
雖然好萊塢電影不斷上演著類似的情節,但如今要說人工智慧真能發展到滅世的地步,確實悲觀的太早了一點(吧?)。但是,我們因此就可以樂觀地認為,還有大把時間讓我們好好想想,要如何「控制」人工智慧嗎?我認為,在「正面思考」中也存在幾點令人憂心的謬誤。
樂觀的謬誤一:科技終究只是工具第一個樂觀的謬誤源自於人類根深蒂固的「主宰者」思維:
科技終究只是工具。這樣的想法又可以分作兩個層次。
首先,我們經常認為科技就是讓我們能夠達到目的的物質性手段。例如,印刷術可以讓我們快速生產、印製書籍;電視可以讓影音資訊同步在各地放送;而電腦、手機這類數位、多媒體科技更是有各式各樣的功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然而,一如傳播學者麥克魯漢所說的,認為各種科技物只是中性、用以達成目的的工具的人,根本就是「白日夢遊者」:以為自己清醒,卻從未從夢中醒來。換言之,他們從未認識到科技物真正施加於人的效果。
圖說:傳播學者麥克魯漢。照片來自
Len Edgerly via flickr, cc license
知名科技評論作家Nicholas Carr在《
網路讓我們變笨?》一書中,正是以麥克魯漢的觀點為基礎,指出了網際網路如何不只是「工具」,而是正在改變人們的大腦與思維模式。
當我們將科技單純地視為是工具時,就會跟著產生第二個層次的問題:相信人類總是科技的主宰者。
一如一些樂觀者所認為的,雖然人工智慧可能顯露出比人類更快、更好的智力、機器人可能已具備比人更有效、有力的生產能力,那都沒有關係。因為這些人工智慧、機器人終究是為我們人類服務、為我們創造價值。
然而,樂觀者也許沒有看見的是,隨著工業革命至今的現代社會發展已顯示出:人類根本無力於成為他所以為的那個主宰者。科技的失控、反撲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態浩劫與危機中顯現。
圖說:科技社會學家Donna Haraway。照片來自[url=https://da.wikipedia.org/wiki/Donna_Haraway#/media/File
onna_Haraway_and_Cayenne.jpg]Rusten Hogness[/url]分享於wikipedia, cc by 3.0
因此,就像科技社會學家Donna Haraway所說的,我們人類其實沒有自己以為的那種「充分的理性」,可以算計出為了進步、發展而可犧牲的「成本」。同樣地,風險社會學家Ulrich Beck在車諾比核爆後也早已指出,風險的不確定性早已侵蝕了人類過去引以為傲的「理性」。
樂觀的謬誤二:科技將帶給人們富足除了樂觀地認為我們可以控制、主宰人工智慧外,另一種正面思考則是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是好事,因為它將大幅提昇產能,讓人類社會更加富足。
換言之,這類樂觀的觀點認為,雖然乍看起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將會搶走人類的工作,但也無須擔心,因為它們相對地也會帶來更多的產能,因此人們即便不工作也不愁吃穿。唯一需要擔心的是,人類會不會因此活得太廢、失去生活的意義。
從某種角度來看,這類樂觀並沒有錯。一方面,當生產全面人工智慧化、機器人化,可能達到的產能與效率絕對可能供給全人類所需。同時,另一方面,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下,我們的確需要憂慮的反而是人的心理問題。
但問題是,先不說類似的觀點聽起來很耳熟,工業革命發生時,也有人預言過機器化的生產將可以解除全人類的貧窮問題。甚至今天,全球浪費掉的食物都足以餵飽所有人好幾次了。但人類社會真的「都已」富足了嗎?
恐怕更接近事實的情況是如《紐約時報》
這篇評論所說的:在未來,也許只有天龍人可以享受得到科技進步的果實。
換言之,我們不是不能正面思考人工智慧將帶來的美好未來,問題在於,我們有認真想過這些科技是「為誰發展」的嗎?是誰掌握著這些人工智慧、這些高科技?是誰能夠決定由這些高科技所生產出來的利益的分配?
倘若上述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資本家、資本家、資本家,那麼我們又如何能期待資本家轉性不再追求利潤的累積(即便因此會更大量浪費物資),轉而願意養活在他們看來很廢的「魯蛇」呢?也許不是不可能,但卻未免過於樂觀。
AlphaGo已經贏了兩場,我不知道當這篇文章刊出來時,世界棋王會是被直落三,還是能夠扳回局面。但我知道,人類若當真要開始反省人工智慧發展可能帶來的後果,我們不僅不能過度悲觀、恐慌,也得要避免重蹈「失控的正面思考」的覆轍。
source:
http://www.bnext.com.tw/column/view/id/3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