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医研究院·余永敏
六气诀调息法是我国古代气功功法之一,属于吐纳调息范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存许多古籍中,尤其是道家、医家都有很多论述,素有减少、防病治病之信誉,而今国内许多气功师仍袭沿用。本文拟从这方面作一探讨,敬请通道批评指正。
一、六气诀调息法起源与产生。
六气诀调息法是以吹、嘻、呵、嘘、呬六字,或六种吐气法称六字诀调息法。它们起源比较早,从字体上看多为形声字,其字义都是以呼吸为内涵。道家老子、庄子,分别提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或“??”或“吹”。“吹??呼吸,吐故纳新……养形之士”。医家也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见《素问·上古天真论》)从这些论述中看,古代人已认识到调整不同呼吸,会对人体健身养生有益。《汉武帝内传》上说:“呼吸吐纳可以延年。”《淮南子·精神训》云:“是故真气所游,若吹??呼吸,吐故纳新……”,“吸新吐故以养藏,……于以养生。”“众人无不??视狼顾,呼吸吐纳。”要(见《三国志魏书华佗传》)马王堆出土文物《导引图》、《却谷食气》篇都予以充分论述。基于这些认识,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和隋·张湛《养生要集》分别引《服气经》提出:“内气若有一,吐气有六。内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希(嘻)呵嘘呬,皆出气也。”又《蒿山太无先生生气经》直接指出:“六气诀曰六气者,呬、呵、呼、嘘、吹、嘻是也。”与此同时的《黄庭经》和《太清导引养生经》也分别记载了六气诀调息法。可见此功法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产生在两晋南北朝之际。
二、六气诀调息的应用
此功法的应用,历代名家说法不一,现将道家、医家、佛家的不同之处归纳如下:道家健身养生非常重视“气”。《服气经》曰:“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故他们练六气诀调息法多结合行气和导引理论。其表现形式多以服气、调气、食气、闭气、长息吐气以及吐纳练气为主。如《摄生篆录·吐纳练气法》云:“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谓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为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出气也。”由此可见,六气诀调气法是以吐气为主,是六种不同的出气,是行气的组成部分,是与纳气相对而言的。具体方法是,初起之时,以鼻纳气,便闭之于内。为可久极,乃开口微吐之,口小吐之,鼻复小纳,如此再三,乃长吐之,”古人通过不断实践,在此基础上总结为《孙真人四季行功养生歌》七言律诗:“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知金润肺,冬吹惟令肾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此歌告诉人们,一年四季练功时怎样偏重吐气,调养脏腑及行功时注意事项。这就为后人练六气诀调息法指出了可行的规律,故后世养生家练此功法多遵循于此。练六字诀,道家主张导引也是一个主要方面。在有影响的《太清导引养生经》中,把五脏各属一气。如“导引思气者呵属心;导引思气者呼属脾;导引思气者嘘属肝;导引思气者吹属肾;导引思气者呬属肺。”具体方法“以口吐鼻取,此六字,秘要诀也。非此六气,行不到本经。以此导之,若引经耳,不可不知。”(见《导引法》)就是说当每次导引时,五脏各“总领”一气,先以此导引则经脉畅通,后调五脏主气则气血旺行。对此也有人总结为《延年六字诀》七言歌诀:“肝若嘘时目瞪睛,肺和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若呼时须撮口。”(见《修真十书杂著捷径》)人们称之“每日为之,补益延年”。
医家在这方面,主要是利用其防治疾病。用法多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如《黄庭内景经五脏六腑图》载:“治肺用呬,呬为泻,吸为补肺金宫也。”认为“肺为五藏之华盖,本一居上……藏气之本也。肺之有疾当用呬,呬者肺之气也,其气又能抽肺之疾。所以人之有怨气,填塞胸臆者,则长呬而泄之,盖自然之理也。若不呬,必致伤败嗽,呬而获全乎,故肺当用呬泻之。”并结合中药“消凤散”治之。又如“治心用呵,呵为泻,吸为补心火宫也。”认为心开窍于舌,在形为为脉,生之本,神之处,凡血脉病,心烦痛,手、足掌中热者用之。同时配合方剂“五参圆”治之。余下“活肝用嘘;治脾用呼;治胃用吹;(蓬蒿人注:此“治胃用吹”当为“治肾用吹”,应为排版之误。)治三焦用嘻。”均运用中医理论辩证施治。每条末尾说明练功方法,强调“大吐三十遍,细吐十遍,病差则止,过度则损失。”(蓬蒿人注:应为“过度则损”)对此要求应椐病情辩证灵活运用,不能绝对限于遍数。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说“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呼吸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背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凤习习身痒疼闷,唏(嘻)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以上种种调气法,但常以鼻引气,口中吐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呬吐之。若患者依此法,皆须恭敬用心为之,无有不差。”巢元方则结合导引、按摩、调津治疗数十种疾病。孙思邈则结合阴阳时辰,以九为基数进行数息练功,同时也强调逐字令气有声。
还有的医家,结合脏腑理论强调调心为君主作用。“言大凡五脏六腑之气皆属心,心属呵,但以呵吐纳之,为上法也。”认为呵气为气之首,“依呵吐纳之,无疾病不蠲除也。”(见《真气还元铭》)有的强调人体部位治病,如《四气摄生图:六气法》云:“上热呵心火,眼昏嘘自治,肺寒呬即效,耳病著心吹,脾胃常呼吸,三焦滞处嘻。”还有的直接强(调,原文少了调字)对症治疗。如《气法要妙至诀》载:“吹去寒气,呵去烦气,嘘去痰积,呬去疲劳,呼去温热,嘻去风气。”在有的的强调用于实症,认为“六字诀泻而不补,但觉壅滞即行。六气不可太过,过则伤正气。”(见《圣济总录》)
在佛家,由于此功法的普遍应用,当时也被他们采纳。如隋高僧,天台宗大师智顗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书中,把此功法列入将声法。也是与五脏相应逐字练功,但目的是为了入静坐禅而用。有的亦称此功法为“六气随息”或“六念随息”。
综上所述,了六气诀调息法应用,在医家主要是以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与其相关学说,结合四时、季节、时辰、寒热、表里虚实症状,以及药物辩证灵活练功。总的特点强调逐字令气有声,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在道家则主要是以行气、调气、导引理论、结合动、静调息练功。总的特点是,一种偏于静中间以意调气;一种是动中间以意调气。强调逐字令气有声,以达到健身养生目的,而佛家则主要受其影响,吸取此功法,强调逐字默念隐声,以达到入静坐禅目的。
三、六气诀调息法对后世的影响。
由于前人的继承发扬,此功法至宋时以达高潮。当时朝廷主持的大型官修医书《圣济总录》也以“六气法”、“行气之法”、“服六戊法”、“诸行气法”、“真理六气法”、“神仙服气法”等篇予以论述。至明代大型道教典籍《道藏》,更是集前人之大成,几乎全部汇集了各家学说,可称是我国古代气功学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影响颇大。故《养生延寿论》总结说:“六字果能依用口诀,新旧有疴皆可治。”在这些歌诀的影响下,后世各家均采用歌诀倡导此功法。如武林人,道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名医李士材的《士才三书》,尤乘的《寿世青编》,王讱庵的《医方集解》及《勿药元诠》、《寿亲养老新书》、《寿人经》、《延年九转法》、《万寿仙书》、《养生笔要》、《内外功图说辑要》等,皆分别载有各种歌诀。
四、结语与体会
六气诀调息法是我国古代气功学宝贵遗产之一,它与其他功法一样,历经数千年演变而不衰。其主要原因就是它在健身养生、防病治病中有一定实用价值。但毕竟是古代经验总结,其内容及形式不一定完全适合现代社会需要,须加以改革、提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需要重新用科学手段认真整理研究。目前以出现好的苗头。如上海、西安、广东、沈阳等地,报导用现代科学仪器监护下治疗冠心病、肿瘤、高血压、中风、脑血栓偏瘫病。还有的地方报导治疗气管炎、肺气肿、眼疾、耳病、肾病、精神衰弱、等病。在预防保健方面,有的结合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练功。也有的用于经络自我按摩和推拿中。笔者实践认为,此功法大有潜力,可融汇于各家功法中,又可单独练功,还可成为内养功调息运气初级的基本功。此功比较易行,初学者可先以正常呼吸为准,一呼一吸反复锻炼,如自觉能够以意掌握调息时,可逐渐训练用不同口型,调节气息流量,以吐气为主。至于“有声无声”开始不要强调,待功练到娴熟,吐气流量大时自然会产生声音。这时须注意,如耳闻到某字时,意念一定要集中到某一字相应脏腑,何脏腑有病不适就多次练功,调息流量大小要交替进行。直至自觉稍劳为止。练功条件最好选择空气新鲜、冷暖燥湿适宜的地方。时间可选早晨四至五时,也可七至八时,老年人更早一点。早晨如无时间,可灵活选择随时练功。本功法尤适老弱病残,易学、易会,很少流弊。关键至于个人实践体会,细心观察,坚持练功。
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4eb7d0100bax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