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子透窗
《蝇子透窗》
出处: 作者:释依空法师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所有文字般若仅为显现实相般若。应知得鱼忘筌,上岸拾舟。一味拘泥文字,便如钻入故纸堆的苍蝇一般,永无出头之日。
这首诗是描述古灵神赞禅师报答剃度恩师,令师父因此得以契机开悟的公案诗。
古灵神赞禅师,唐朝福州人,生卒年不详。于福州大中寺随剃度师父出家之后,始终不能开悟。师兄弟三人于是辞别师父出外云游,寻师访道。古灵后来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参学了数年,终于契悟了玄旨,想到披剃师恩昊天罔极,于是决定返回大中寺,以报答师父接引入佛的恩泽,师父看到学成归来的三人,一一询问各人年来的功行。大徒弟回答说:“弟子自辞别和尚在外参学,潜心读经阅藏,今日已经稍能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二徒弟接着说:“弟子挂单天下著名伽蓝,专精贯注听闻佛法,对于三部经论已能详谙其中的羲理,并且解说无疑。”一向醉心于义解的师父,听说弟子一个能够讲经说法,一个能够撰注经疏,喜出望外,转头满心期待地问神赞道:“神赞!几年之间你又学到了什么?”神赞却轻描淡写地回答说:“师父,我和未去游方时一样,不曾失去什么,也不曾得到一法!”师父失望已极,怒斥道:“没有出息的饭囊子!你大师兄能够立言传世,你二师兄能够说法度众,只有你一事无成,玷辱了我的门庭,从今以后到厨房去典座,磨练磨练,才能成大器。
有一天天气晴和,师你更衣沐浴,由于年纪老迈,身手不够娇捷,命令神赞为他擦肩去垢,神赞拿起湿毛巾小心翼翼地擦拭师父背上的汗垢,突然间出其不备“拍!拍!”地轻轻拍抚师父平坦如大地的背膛,并且说:“好一座庄严的佛堂,可惜却少了一尊佛!”师父冷不防神赞有此唐突的举动,回头斥责道:“这个疯疯癫癫的痴人,竟然如此鲁莽无礼。”神赞看到师父回头反应,赶紧接着机锋说:“虽然缺少一尊佛,但是却能放出万丈的光芒。”意思是暗示师父人人本具‘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佛性,只是在缠出缠,显与不显而已。但是机缘不投,师父还是不能开悟。
又有一天,师父依傍着窗户正聚精会神地阅读经文,恰巧一只苍蝇绕室旋转良久,看到映射在纸窗上的灯光,经为是外面的光明天地,拼命地撞上去,神赞把握千载难逢的机缘,大声喝道:“世界如此的宽阔,你这只笨苍蝇,为什么愚昧若此,硬要钻他陈年故纸呢?”并且说了一首偈道: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一语双关,一面讥讽苍蝇的无知,不知天地的广大,眩于假相,经陈年纸窗为洞天,一面警策师父佛法妙意不仅仅在经论典籍而已,所有的文字般若只是为了显现实相般若,清净的佛性超越于语言文字之外,得鱼要忘筌,得意应忘言,上岸当舍舟,因指在见月。如果拘泥文字窠 ,守住船筏不放,只有如绳子般撞死故纸堆中,永无出头之日。
师父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放下经书,敛衣正色道:“你自从参学回来之后,讲话老是颠三倒四的,你究竟遇到了什么大德,得到了什么妙法?”神赞赶紧必恭必敬合十回答:“我在百丈怀海禅师那儿得到了祖师大意,今日特地回来报答师父您的慈德啊!”师父于是斋戒沐浴,鸣钟集众,请神赞登座上堂讲法:“灵光洞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立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就一切法,当我们的自性不随六尘妄缘追逐的时候,好经苍蝇不迷惑于窗纸浮光时,便能显现等同如来的灿耀灵光。
师父听了之后,当下豁然开悟说:“人生垂老之际,能有如此殊胜的因缘,听闻美妙的佛法,我虽然是你的剃度师父,但是你今日助我契悟师密密意,是我的出世师长,应当接受我的礼座。”神赞赶紧下座顶礼师父道:“老师折煞弟子了,您如果真的要礼谢,可以向西遥礼百丈恩师为老师啊!”师父果然接受神赞的意见,向西遥遥礼拜百丈山,以谢师恩,神赞从此接众不暇,临迁化时,告示弟子说:“你们知道什么是无声三昧吗?”“不知道!”“即然不知道,大家仔细聆听,切莫起心动念,妄起思量。”神赞端坐在法座上,就在弟子们专注倾听无声三昧之中悄然示寂,真是去来自在,宋朝的白云守端禅师曾经为了一首偈语来颁扬这段公案: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近人王国维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书中,提到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三个境界,首先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享孤寂的境界,再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往情深,至死无怨的执爱追求,最后终于体验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相契惊喜。人生对真理的追求,何尝不是如此?一般人的观念里,向前的世界才是风光绚丽的人生,名闻利养,众星拱月,何等神气!但是过份向前追逐,有时也容易陷入自设的牛角尖中,死胡同里,人生应该要知道峰回路转,不能一味的向前冲锋陷阵,置自己于绝路,一个转身,我们将会发现这个世界柳暗花明,别有洞天,一个回头,我们将会惊喜这个人间也高水清,鱼跃其中,何等悠然自在!
这则公案给予我们另外的启示,佛门自有它的伦理。古人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佛门上看,众生根机虽有大小,但是佛法性之前人人平等,大小乘互可为师,如纠摩罗什度化他的小乘师父盤头达多,儿子父亲互为师徒,如地藏菩萨座前的道明法师度其父 让和出家,不管徒弟、儿子如何的卓异聪慧,对于师长恩、父母恩的报答之念,是千古一如,历久而弥新的。神赞这种不弃师长,报答师恩的佛门孝行,对于师道尊严日益沦丧,社会伦理渐 浇薄的当今社会,含有深远的针砭之意!
本文出处:
祖堂集卷十六
五灯会元卷四
联灯会要卷七
景德传灯录卷九
出处: 作者:释依空法师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