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电子禅】大象新编寓言集[66]:大象与同事谈极乐世界

【电子禅】大象新编寓言集[66]:大象与同事谈极乐世界

【电子禅】大象新编寓言集[66]:大象与同事谈极乐世界
(2003.11.24)
话说大象推荐《佛说阿弥陀经》给一个教数学的同事看,他读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深感不解连连摇头:“此句漏洞百出,不可信不可信!”。
大象问之:“君何出此言?”
此君曰:“先说所谓的‘西方’吧,当时恐怕人不知地球是圆的吧,他们不知一直往西方走就转回来了吧,哈哈!”
大象反问之:“君可知一个‘佛土’有多大?”
此君曰:“难道不是印度那么大吗?!”
大象答道:“《大智度论》所说‘佛土者是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王等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土’。也就是一个日月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叫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一个佛教化的范围为三千大千世界。”
此君很惊讶:“啊,是这么算啊,银河系大概三百亿个恒星,一个佛土应该和一个银河系差不多吧?厉害厉害!”
大象答道:“是啊,但这只是一个佛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要经过‘十万亿佛土’呢,那应该是多大范围呢?”
此君答道:“啊,晕倒!这已经超过银河系无穷远了!”
大象继续说:“呵呵,这还不算,《大方广佛华严经》讲华藏世界一共有二十层,每层都有如云海般无量无边的微尘数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极乐世界也在第十三层,佛说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的西方,你说佛讲的西方应该不是用地球上的‘西方’做坐标的吧?”
此君连连点头:“那倒是啊,每个体系其实都可以定义东方西方的”
大象说:“呵呵,其实也不用定义那么多坐标,我们太阳系绕行银河系中心一周大约需要2.4亿年,释迦牟尼说法到现在才2500多年,这么短暂的时间地球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基本没有变啊,所以‘西方’之说也不过时。”
不过此君还是不服:“那释迦牟尼说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恐怕不对啊,十万亿佛土,光线到我们地球那里早过去亿亿年了,恐怕阿弥陀佛也睡觉去了吧?!”
大象答到:“呵呵,极乐世界一日一夜,相当于我们娑婆世界一小劫。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再由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止,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于(84000-10)x100x2即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我们这里2500年(2500/16798000)*24*60*60=12秒,阿弥陀佛才讲了12秒啊!”
此君连呼:“啊,不可思议!原以为2500年前愚昧时代的佛经居然讲这么大的话!我一定好好研究研究!”
大象:“呵呵,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_^ ”


[此贴子已经被大象于2003-11-25 8:29:01编辑过]

写得好啊!功德无量!
阿弥陀佛。随喜随喜。

TOP

给大象捧捧场,也谈谈“佛土”

给大象捧捧场,也谈谈“佛土”
    顽愚转贴
佛土在经论中有时也叫做佛刹、佛界、佛国、净刹、净界、净国、净土等。随着大乘教义的开展,佛不仅在本世界有,而且在十方世界都有;佛的体性也有二身、三身等分别,所居的刹土体性也随着不同。因此,关于佛土的差别,体性,分量,处所,共与不共等法门分别也随着展开了。

  佛土的差别和佛身的差别有紧密的联系。佛身的分类很多,佛土的分类也因之有异。依佛身有生身和法身的分别,佛土就可以分为生身土和法身土两种,其中生身土通于净秽,法身土唯是清净。又生身也可叫做权身,法身也可叫做实身,所以佛土也有权土和实土的不同。又佛身可有三种,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相应的佛土也可分三,一、法性土为自性身所居;二、受用土为受用身所居,这二土唯属于净;三、变化土为变化身所居,通净及秽。在《佛地经论》和《成唯识论》中又述四身和四土。四身是将三身另开,一、非受用非变化名自性身;二、受用非变化名自受用身;三、亦变化亦受用名他受用身;四、变化非受用名变化身。这里,自性身依法性土,如《称赞大乘功德经》说:“是薄伽梵住法界藏”,公元533年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说“婆伽婆住法界殿如来境界之处”(唐译缺此一语,《佛地经论》解此为受用土);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如密严世界;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如《佛地经》说所居十八圆满的世界及华严世界;变化身依变化土,如释迦牟尼所化娑婆世界南瞻部洲等。于公元565年译出的《胜天王般若经》就菩萨十地立十佛身,一、平等身,二、清净身,三、无尽身,四、善修身,五、法性身,六、离寻伺身,七、不思议身,八、寂静身,九、虚空身,十、妙智身。此十身皆唯法身别开,佛土也随之而有十种,一、遍行土,二、最胜土,三、胜流土,四、无摄受土,五、类无别土,六、无染净土,七、法无别土,八、不增减土,九、智自在土,十、业自在土。《佛地经论》卷七引经(《华严经》)说十种佛,一、现等觉佛,二、弘誓愿佛,三、业异熟佛,四、住持佛,五、变化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随乐佛。此中,初五可配化身,次二可配法身,后三可配受用身,因之土别仍只三种。隋智者大师曾纂集经义创立四土之说,一、常寂光土,相当于法性土;二、实报庄严土(一作实报无障碍土),相当于受用土;三、方便有余土,为二乘果地所居;四、凡圣同居土,相当于变化身土。

  佛土的因缘,窥基法师曾总摄经论之义说净土因有二,一由善根,二由大愿。由修善根为佛土因,《摄大乘论》和《佛地经》皆说佛土为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又由发大愿为佛土缘,《对法论》说佛土由大愿清净善根之所引发。佛土因的总相如此,但四土的胜因也各不同,一法性土唯以二空无分别智为因缘,因为证法性理只有这一无分别智;二自受用土唯以自利后所得智为因缘,因为证事五蕴只有这种后得智;最后他受用土及变化土同以利他后所得智为因缘。圆满法性土,十地菩萨不生,但以无分别智为因缘,十地亦可分别证会(参看上文引《胜天王般若》十土义)。自受用土,十地菩萨不生,知而不证。他受用土,十地菩萨以后得智为因缘,无分别智加行智等为助因。变化土,地前凡夫以加行智为正因缘,二乘以后得智为正因缘。诸佛土的果相,依《佛地经》说是以最极自在净识为相,这就是说以佛的无漏心为净土的体相。经文的识字原文作了别,这是说净土的体相是从认识(了别)方面加以判别安立的,离开认识的作用,也就没有这些刹土的分别,所以说非离识外别有其土。这里,法性土就是法性心,因为这种刹土的体相不离无分别智相应净识,没有这种无分别智,这种土相也就无从认识。自他受用及变化土都不离于佛后得智相应净识,但因识有多种,若分别安立则自受用土即第八识(赖耶即密严),他受用土即第七识(华严,极乐),变化土即前五识(娑婆)。上文所说,十地菩萨见法性土(分证)和他受用土,地前三乘见变化土,都是不离能见者的有漏无漏能观净识的。土的净秽既因认识(了别)而异,所以诸菩萨要想严净佛土,先要以方便严净自心,随着诸菩萨自心严净得怎样,就可以得到怎样的严净佛土。

  各种佛土的主,伴,眷属等,因土的体性不同也各有异。一、土主,法性土以法身为主;自受用土虽遍法界,然为一一佛自变,各自为主,不相障碍;他受用土及变化土,虽是各佛自变,然而是一合相,各随所应摄受为主不相障碍。二、辅翼,法性土和自受用土只有佛居没有辅翼,十地菩萨虽能分证但不能为辅;他受用土由地上诸大菩萨为辅翼;变化土由三乘等众(即二乘圣人,菩萨,凡夫等)为辅翼。三,眷属,法性土和自受用土没有眷属;他受用土唯有天人以为辅翼。这有二义,一因他受用土虽超三界,但仍属三界摄(一类),所以三界中的天人得为辅翼;二是佛为成熟所化有情示现这样的天人等;变化土中以真实天龙八部为辅翼。在他受用土中,菩萨是真,二乘八部是权现;变化土中,二乘八部是真,十地菩萨是权迹。四、任持,法性土不需要任持,自受用土由佛的自法乐来任持,他受用土由佛及诸大菩萨广大法味喜乐所持,变化土以四食为任持,也可说以法味为食。五、事业,法身唯自利或通自他二利,自受用身唯自利,他受用身及变化身唯利他,刹土为身之依,利益事业相同。六、摄益,自性身土及自受用身土,唯佛自证,断障圆满,不说摄益;他受用土灭诸烦恼灾横缠垢;变化土中,二乘圣者亦灭烦恼,地前菩萨及凡夫等烦恼灾横虽未永断,制伏现行亦为摄益。七、无畏,内有摄益,外无怖畏。法性土及自受用土唯佛所居,佛已远离众魔(四魔),无怖畏因故无怖畏;他受用土中十地菩萨离粗四魔无五怖畏;变化土中三乘圣者也能分离诸魔,都可以无畏。八、游路,佛以大念慧行为游路,大念行即无分别智,为法性土之游路(游路之游依藏译本即出离,故游路即指出离之路),大慧行即后所得智,为二受用土及变化土之游路。十地菩萨则大念即闻慧,大慧即思慧,大行即修慧,以此三慧为游路而诣佛土。变化土中三乘皆以三慧为游路。九、所乘,有路必有车乘,《佛地经》说大止妙观以为所乘,止即三摩地(等持),观即般若(慧),佛之三身乘此入三佛土,十地菩萨乘此入他受用土,地前二乘乘此入于净土。十、入门,诸佛土以大空无相无愿为所入门,这有两解。一解,因无相门入法性土,因无愿门入自受用土,因大空门入他受用土及变化土。二解,三门皆入三种佛土,详如《大乘法苑义林章》辩。

  经论中常说到的几种佛土还可略加解释如下:

  一、法性土,这种刹土本身就是真如理,所以无处可言,又因非色所摄,不可说它的形量大小,但依事相说,其量无边,如太虚空遍一切处。这土是一切如来共同所证,所以体无差别。又因自性身依法性土,而这里的身土体无差别,不过能所依立名有异,以觉相为身,以法性为土。这一句义(范畴)在经论中有许多异名,如真如、法界、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无我性、空性、无相、胜义实相、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自觉圣智、内证智、涅槃等。后世密宗且根据这种身土一如之义,指其即因位之菩提心,或更立名为法界体性智,或立名为法界身,或指为理法身,其后更人格化而为大乐金刚萨埵(见《五秘密经》)。天台智者大师曾立常寂光土相当于这法性土。考常寂光土初见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经说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所居佛土叫做常寂光。汉土初以毗卢遮那为法身,故以常寂光为法性土,但据后来翻译的显密经论,毗卢遮那实是他受用身,所以常寂光土的原义只能是他受用土了(公元376年竺佛念译《璎珞经》说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卢舍那是受用身佛,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但毗卢遮那和卢舍那梵文一名,故其说可疑)。

  二、自受用土,本刹土即第八识阿赖耶转依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所变,自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无断,唯以无漏色蕴色香味触相续四尘,及声一种有时间断,共五尘为性,体具事相色法功德,唯佛所觉,非静虑者静虑境界及寻伺境界。它的分量,周围无际,随法性土其量无边,充遍法界别无处所,虽一切佛各变不同,但都无边不相障碍。这一刹土依义来说即密严刹土(玄奘法师未译此经,故窥基法师《大乘法苑义林章》于此土未举刹名),因为密严经中明说赖耶即密严,与自受用之义相合。在这一刹土中身土也是无别的,唐代密宗即依此而立智法身,并人格化为普贤。如金刚智译《金刚顶经》说:“普贤法身遍一切,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后代解释,或指为四面毗卢遮那,或指为一印会的大日如来,或说为普贤金刚性海。

  三、他受用土,这一刹土即第七识转依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就,随于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器土即以无漏色蕴四尘或五尘(同上)为体性,有十八圆满,如《佛地经论》所说。本刹土即一般所说的华藏世界,分量的大小依窥基解为随十地菩萨所宜,大小不定。《智度论》卷五十说:

  (一)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化佛世界)一时起,一时灭;

  (二)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

  (三)如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

  (四)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种;

  (五)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佛世界(报佛世界);于一切世界中取如是分是名一佛所度之分。

  龙树菩萨在这里举出了三千大千世界,佛世界,佛世界海,佛世界种,报佛世界,共五个次第。西藏译《金刚手灌顶续》说一日月所照临为一世界,百俱胝(十万万下同)世界为一三千大千世界,百俱胝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华藏世界系,百俱胝华藏世界系为一中系(佛世界海),百俱胝中系为一大系(佛世界种),百俱胝大系为一圆满华藏庄严世界相(见克主结《密宗道次第论》,法尊法师译)。这一次第和龙树菩萨所说相合,但数量更为明确。此一圆满华藏庄严世界种即为他受用身佛毗卢遮那所应化的范围,详细的安立如《华严经》广说。后代密宗立五部如来的他受用佛土,中央为毗卢遮那佛土,另外东方有阿閦佛土,南方有宝生佛土,西方有阿弥陀佛土,北方有不空成就佛土。实际上,依《华严经》意,象华藏世界这样的佛土,在十方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数计的。他受用身和他受用土也是一合相,因此他受用身量的大小也即以刹土的大小为范围,随地上菩萨的根机而所见不同。这他受用身,在经论中也说住色究竟天。这色究竟天依《长阿含经》卷十八,《大智度论》卷七,《大毗婆娑》卷一百三十三和一百三十四,《俱舍论》卷十一,以及《华严疏抄》等所说,千四洲日月乃至千梵天为一小千世界,百万(千千)日月乃至百万初禅天及千二禅天为中千世界,十亿(百俱胝=千千千)日月乃至百万二禅天及千三禅天为三千大千世界,第四静虑其量无边(经论各说数量不同,兹略取一义)。大毗婆娑说:“由此若依第四静虑起有身见极难除断,以执无边地为我故。”色究竟天为第四静虑之极顶,依其为毗卢遮那住处之义,当即以圆满华藏庄严世界种为范围。这一天是色界的边际,依义当为一报身佛所化有情所感色法的边际,所以形量极大。

  四、变化土,就上面所说的他受用土,地前所见即为化土,但有广狭之异。在小乘中唯言释迦牟尼一佛,没有许多化身。大乘资粮道菩萨可见,四天下有一主佛,加行道中即见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主佛。初地以上所见佛土渐渐增广即为他受用土,详如《十地经》说。如人类所居的四洲即属于名叫娑婆世界(堪忍世界)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化身佛释迦牟尼所应化的佛土。其余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或已有佛,或现有佛,或当有佛,各为一化佛的佛土。一般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有报化二义。后来在密宗中分无量寿和无量光二名,前者为报身佛,所居土为他受用;后者为化身佛(现比丘像)所居为变化土。阿弥陀经所说西方去此过十万亿(依梵本为百千俱胝=万万万)佛土,按照上文所举他受用土各级世界的大小,仍和娑婆世界同属于一个世界海而为化土之一。另外如东方药师佛的净琉璃世界,其体相也和极乐世界相同。大乘经中还说到在娑婆世界的兜率天上有宫名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弥勒的住处。极乐世界和兜率内院是大乘兴起以后一般佛教徒欣愿往生的处所,如相传龙树菩萨即往生极乐世界,而无著菩萨即往生兜率内院。

  对于这些刹土的体性,我们不要忽略了经论中解释的色法(物质)意义。法性土和自受用土体性是一,不过就认识(了别)方面加以区别。所谓法性土即真如理,自受用土以无漏色蕴四尘五尘为体性,就是肯定了这种刹土的物质性。如果我们把法性根据字义解为概念的本性(法为意识之境相当于概念),法界解为内在的规律或本质,则所谓法性土或自受用土其意义不过是理智的认识对象,属于高级认识的范围。至于地上菩萨所见的他受用土,范围广大,也只能是理智的认识对象(见上文他受用土段二级至四级)。地前菩萨二乘圣者以及凡夫则可见的范围自四洲以至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般耳目所可接,一分理智所可及的。佛教大乘对于刹土的这种分类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所谓各土皆不离识,一方面是指出各土的不同是就认识(了别)的程度和范围来区分,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不可知论的一种否定,遮遣了有不能认识的存在。

  这样,由凡夫,二乘,地前菩萨,地上菩萨,以至佛地的安立,从佛土的分别来看,毋宁说是认识真理的一种由略到广、由浅入深的上升发展过程。由地前认识耳目所可接的四洲开始到佛地以自受用身受用无量无边的自受用土和以自性身亲证法性土真如理为止,显然含有对于真理无限地接近的意义。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地前的对于刹土的认识,只不过是感觉的认识(前五识—变化土),地上则达到理智(逻辑、思惟)认识的领域(末那识—他受用土),在十地中逐渐扫除认识上的障碍(所知障),步步深入(十地分证法身),同时感觉认识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刹土地地增广),但每一阶段仍是有限有量的。到了佛地才达到充认识之量而尽其用的境界。

  根据经论和传说,在人间也有不少为大乘菩萨所应化的净妙之土。在《华严经》的《菩萨住处品》就列举了许多菩萨所住的胜地。西藏后来传说有五方胜土。中央摩揭陀国金刚座为贤劫千佛成道之处。东方有文殊师利菩萨的刹土在中国的五台山。南方有观自在菩萨和多罗(度母)菩萨的刹土布呾洛迦山(见《西域记》十末),吉祥山(参看《西域记》十憍萨罗国条),和驮那羯磔迦窣堵波(粳聚塔,即相传为说《时轮金刚经》的地方)。西方有金刚手的刹土空行密藏邬胝衍那(乌苌,乌仗那)和迦湿弥罗(罽宾)。北方有五法王和二十五部主所居之处苫婆罗(香拔拉)(见松巴《佛教史》三页)。此中布呾落迦山在中国也有同名的普陀山为观音应化之处。吉祥山即《西域记》十所记跋逻末罗耆釐(黑蜂山),法显《佛国记》作黑波罗越山。驮那羯磔迦窣堵波,现代学者多推定为塔,遗址已经发现。邬胝衍那和迦湿弥罗属北印度,中国古代也叫做乌苌和罽宾。迦涅弥罗据《大唐西域记》所述本为药叉守护之国,金刚手为药叉主,所以在后代传说中其地就成为金刚手的刹土了,又迦湿弥罗东北,乌苌东部有东女国(金氏),据迦湿弥罗国史也曾为迦湿弥罗所征服。另外,乌苌以东如钵露罗(勃律)、斫句迦(沮渠)、于阗等国,都是古代大乘经典荟萃的地方。西藏传说乌苌有空行母洲,金刚手所结集的密宗经典收藏其中,当和东女国有关。苫婆罗(香拔拉)国的地望据西藏传说在千泉之南和葱岭以北(松巴《佛教史》六页)大致相当于汉之大宛,唐代的[情-青+市]捍(拔汗那,宁远国)的地方,其他四面环山和《时轮经》中所说的情况相似。此外,佛经中所说的香山,印度也称为鸡罗娑山,西藏称为冈底斯山,为四大河发源的地方(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昆仑之丘或昆仑虚)。山上(或南部)有池名阿耨达池,印度也叫做摩那娑池,并有宫殿名阿拿迦嚩底宫是金刚手,乌蒭瑟摩,毗婆门,吉祥天女,欢喜天的住处,印度传说湿婆和冥天女也住其中。大概迦湿弥罗,乌仗那,东女国,和鸡罗娑山这一区域自古传说为药叉守护之域而为金刚手的刹土,后来成为密乘发祥的地方。至于灵鹫山和楞伽山等都是佛在世说法之处,后代也成为佛徒瞻仰巡礼的胜地。以上所说的地方在大乘经和后代佛教徒的心目中都认为是人间的净胜之土。
  (郭元兴)

TOP

印光法师净土开示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岂有他哉。无奈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因兹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或有善根成熟者,令其诞登觉岸。其有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曲垂接引,循循善诱。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又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南无阿弥陀佛 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TOP

释迦弥陀普度众生之大慈悲心

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生。此我释迦弥陀普度众生之大慈悲心。思之当为感极涕零。(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

法华经云,如来为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谓佛说法门,其旨趣无非欲令众生成佛。但以众生根器不一,根器大者,修习大法,现生成佛。根器小者,不能修大,更设方便,教令渐修。现生能了生死者,虽有其人,甚少甚少。佛以大慈大悲,在一切仗自力法门之外,设一仗佛力法门,即是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于是根器无论大小,皆得仗佛力以了生脱死。而我佛大事因缘,亦于是得以圆满矣。(文钞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南无阿弥陀佛 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TOP

呵呵,顽愚和念西两位师兄精进专修净土念佛法门,随喜并赞叹啊,阿弥陀佛^_^

TOP

南无阿弥陀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1 18:41:44编辑过]

南无阿弥陀佛 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TOP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最佳文章
【封面】 【电子禅堂】 【电子禅手机图片展】 【电子禅趣小剧】 【电子禅最新】 【赞赏】
Since: 2001 站长:韩孝勇(大象) 共享版权:CC BY 4.0 法律顾问:薛永谦律师
中华人文学会有限公司【电子禅工作室】 地址:华藏世界海-娑婆世界-中国香港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电子禅国际 DIANZIC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