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佛,是心灵世界的航天信息系统(哈真正的电子禅)

佛,是心灵世界的航天信息系统(哈真正的电子禅)

第三部分 思维工程与技术

                        序章 思维工程概述和起源
        佛和禅的常识和起源,我讲的一定不怎么样。为多几个人看得懂,就唠叨几句吧。佛以空为核心,有远离现实的倾向,综合前面个人思维世界来看,可以心灵中的航天工程来分析。
第一节        广义的工程
什么是工程,这句极简单的话看来就非常恰当:工程就是人为有计划制造的系统。系统这东西,首先建立物质基础,由很多部件结构组成整体;二是使运行起来,必须发挥某种作用。要使整个系统发挥作用,工程一般包括硬件建设构造,运行调试维护,最后如何使用,使其充分发挥效用,也不可忽视。此三方面就是工程这种事物的体、运动、场,都是有计划进行的。
实物的工程以大厦为代表,最重要的是把楼建好这一步,剩下通水、通电可以算运行的调试;至于把房子租出去经营,其实是工程的使用,不过按习惯不包括在实物的工程范围内。
编制一套极复杂的软件就是软件的工程。“实物”制造是编写组合源代码,重点一般在随后运行调试修改的工作之中,最后投入使用仍有修改完善的余地。大型软件工程花费的劳动力“人日”,决不少于实物的建筑。
希望工程是社会工程,硬件是人和物,筹款、建校舍、找老师;软件是制定扶助贫困的专项政策,相应特殊的宣传、捐助的方法;传向工程的目的是把知识与文化贫困的孩子们。
工程从建设到运行都离不开科学的原理和技术。建楼、编软件的原理技术自不必细说。希望工程也是以“教育为本”、“知识就是力量”这样的原理为指导思想,希望小学、“一加一”也是考虑过中国国情和各种经验教训后的实施方案吧。工程的涵义,与科学原理相比,具有实用性;于科学技术相比,又另有系统性。
以同样的方式,引出思维的工程:运用思维的知识与技术,将我们的某些思想重新建筑组合,形成新的整体。新的思维整体包含新的思考方式,有可能使性格发生变化。坚定的世界观和各种信念是完善思维工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个人而言,新的思维工程最终目的是获取思考的智慧,提高思维的效率,让心灵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第二节        佛和禅的基本知识
在没有现代工程理论的情况下,古人能凭智慧建造金字塔、长城这样的伟大工程。不
仅如此,还有了不起的思维工程,著名的三大宗教就是经典代表,流传的时间之长,影响面之广,近现代的任何哲学思想都难出其右。即使视之为“唯心主义”、“神学”,也十分恰当。因为宗教的思想中,包含了对人们思想的深刻研究。由于我们的传统对佛教的接触最多,以下从佛的起源开始,一步步去发掘东方文化中的思维技术。
        相传佛的创始人――佛祖释伽摩尼原是古印度某小国的王子,虽拥有宫殿妻妾,却感觉不到幸福。相反,他看到农人在烈日下辛劳耕作,又狠狠地鞭打老牛,老牛犁开土地,将虫子撕裂,从中感到无论是高级还是低级的生命,都是痛苦不堪的。他苦苦追寻彻底解决生命痛苦的方法,可是从他所理解的所有书籍和知识中都找不到答案,这使他越发感到痛苦。终于有一天追寻能解除所有生命痛苦的根本方法,并且发誓不找到真理,死不回头。可想而之,接下去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失败引发他抛弃自己拥有的宫殿、亲人、王国,按照当时最流行的苦行僧方式,要用自己的身体的体验去加倍的痛苦使他身心衰弱,奄奄一息。在危急时刻一位牧羊姑娘救了他,并用羊奶恢复了体力。或许是这次特殊的体验冲淡了执着之心,智慧因此而现:他在菩提树下再一次投入了静坐冥想,终于在九天九夜之后,北极星特别明亮之时,彻底感悟到了“佛”,一种消除人心痛苦的救世真理。王子因此成为佛祖。
        传说的真实程度已并不重要,因为这个过程完全合乎佛教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彻底解决所有众生的痛苦、烦恼及因此带来的迷惑等等问题显然是个庞大的工程,创建这个工程原型不仅需要心灵中的材料和工具,更需要实践的创新和感觉的验证。创始者的心灵世界具备一些先决条件:一有对痛苦的异常敏感,这好比强大功能的搜索和测量仪器,即使是普通的外界事物,也能吸收很多与痛苦有关的思维体材料,经过思考,这些丰富的材料就会形成经验和理论;二是有全身心投入理想的勇气和意志,除此难以调动足够的能量来满
反复追寻、修行的整个过程,是把头脑中的思维体重新制造组合,让新的组合进行新的思想,同时用自己的感觉来判断是否满足消除痛苦条件。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可作为指导思想的,只有那时流行的以身体修行来思考的苦行僧方式。
即使拥有敏锐的思维感觉和全身心的投入,个人的力量对于开创这项工程来说仍然显得渺小,所以开始等待他的必然是一次次的失败:在头脑里设想的方案被一次次的否决,很简单,这些思想通不过痛苦感觉的验证,执着的追求引发失败、急躁反而加重了痛苦的感觉,最后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心灵的思考随之陷入混乱无法继续。羊奶的营养恢复了人的体力,也使思维的探索继续深入,而且带来了宁静、轻松的新感觉。在身心具碎时痛苦的感觉达到了最高峰,而如今为什么实实在在的淡漠了?或许就是由此展开了新的思路。其后的九天九夜,围绕空与无的骨架,构筑了佛的工程原型。凭借其千锤百炼的感觉,对生活经验的深入思考精炼,完整的理论和逻辑(当时),已足以征服世人,将佛的思想作为标准流传下去。创造大体告一段落,        以后佛祖只需要把佛的思想讲解给别人,就能引起共鸣,就象电磁波一样的传播,并且谐振、放大,被人们信仰、崇拜。这个过程中人们也不断地给工程的原型添加上新的东西,具体化,更易于传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寺庙、僧侣和经书的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        起到了中继服务器和发射站的作用,使佛的思想不但没有因为时空而衰减,而且随着人类活动的能量的增大不断扩展加强,成为世界级的宗教。 
以上是对佛思想起源的推测,具体情况如何意义并不大,我们更需要的是剖析现代条件下佛教思想的工程结构和实用技术。
        其他宗教,主要活动也是提供某种思想让人们信仰,也有创始、传播的过程,以思维工程的观点来看只有思想技术上的差异,因为缺乏深层次的有关知识,不再讨论。

        禅是中国流派的佛教分支。本章讲一点禅的基本知识,为我们从佛思想中提取思维技
术最后作一点准备。
        相传南北朝时期,印度人达摩创建了禅教并发扬广大,被尊为始祖,续传到第六代传人后就不再搞继承人。但禅宗更加兴旺发达,全国各地禅院林立,而且流传朝鲜、日本。著名的少林寺就属禅宗。更多知识可以从蔡志忠漫画《禅说》、《六祖坛经》中了解。
        禅与其他流派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中国特色:信仰“心即是佛”,所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传正式经典,不崇拜佛像,忽视宗教仪式和戒律,不讲其他佛教流派中因果报应、地狱鬼神的理论。可以说禅极少宗教色彩,更多体现的是思维的智慧。禅流传的方法是根据个人的思维特点,直接去触动、震撼人们内心的感觉。因此禅宗流传下来的不是充满概念理论,而是许多生活化,引人思考的小故事,比如当头棒喝,不是旗动风动而是心动,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些。
        禅本身没有正规的理论经典,对禅的学习体验常常是通过一些简短的小故事,甚至通过某些情景即兴而发。蔡志忠漫画《禅说》、《六祖坛经》讲的就是这些故事。试举两例:
一位自信的客人向禅师请教禅的奥妙,禅师缓缓为他倒茶,可是杯子满了还不停手,水不停溢出。客人由疑惑到诧异,惊叫:“装不下了!”,禅师幽幽地说:“你心里满了,怎么还听得进去?”故事的核心是要放下心里的包袱成见,才有利于接受新的思想,茶水四溢的情景,由此引发惊讶的心情,在客人心里作为一个整体记录下来。如果说直接的说教给人留下的影响是一缕烟尘,那么禅的故事希望在心里留下的是彩色的小石。可以想象客人将常常回忆起这一情景,并思考是否心里装满了成见和杂念。
禅的六祖慧能获取衣锑(掌门人的信物)后隐姓埋名,经过某寺庙,看见一群禅者争论旗杆上是风在动还是旗在动,惠能上去说:“仁者,(关键)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而是你的心在动呀!”此言既出,人皆感叹惠能对禅与人心的理解高出一筹:风动旗动人皆知之,而根源不在于此:的确是心动了:人们感觉和思路的不同引发这场争论。
这些故事都没有隐含什么深刻的道理,内容简单形式也简单,少占思维的空间反而有更大的思维活动的余地。普通故事题材可以放松心情,不会让你憋着劲去思考。要引发人们思考的不是故事的内容,而是禅的思维方式,给你心情环境带来的影响。故事里总有脑筋的转弯,让你觉得有些不寻常,可又很好理解,轻松地跟着作一次逻辑的转向,从另一视角观察了事物,思维中的“脚”和“眼”都得到锻炼。
以小故事和揭语来影响人们的联想思维,是禅的初级内容。由轻松、自由中,让你感觉“不受束缚就是空”(禅的最核心观念),这是一种相对的“空”、运动的“空”,常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比起佛教的其他方式,这样轻松自由、贴近生活的“空”,会使人们更容易理解接受。
如果有人对“禅”的思维技术产生兴趣,大致因为以下需求:解决重要思想问题如包袱和情结,拥有自我解脱的能力;改善因生活工作的奔波而混乱的思维心情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再进一步希望获取带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得到智慧。如果你对禅产生了兴趣,喜欢上阅读、体味这些小故事(有些更简单到一两句话,叫揭语),受其影响潜移默化,就会逐渐掌握这种轻松自然、灵活善变的逻辑方式。好比练就一手轻灵的步伐,头脑、四肢协调,就是遇到什么困难阻碍,也能轻松避开越过,俗话说“总能想得通”。
        禅是有中国特色的佛,是我们最容易理解的分支。它专注于人的内心,很讲究思想的感觉和技巧,其中必然有更多我们探求的思维技术。以下我们研究佛的工程,禅的技术,不强调佛与禅的区别,而且会在多处将其等同。该区别的是佛与佛教,单独的佛指的是哲学思想和世界观,教是在社会上传播与实践的方法。教中固然有佛的思想,可是看得见的是教,对普通人,佛的核心反而被教掩盖得差不多了。而禅,几乎没有教。

                        第三节 空的理论
        无论是佛还是禅的理论说教,最后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空”字。空,既是世界观,有抽象的理论;又是方法论,有具体的实践。所谓万事皆空,万法皆空,一切起源于空,空又包含了大千世界。历史上的所有佛教经典,都会从逻辑、人生、社会、感觉各方面苦口婆心地讲解空的道理,也因此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以思维物理和思维工程的原理、方法,对比物理世界探讨心灵问题,既可能将佛的智慧清楚明白地展现出来,又可以充实思维物理的技术储备。
“空”,给我们最明显的第一感觉就是“没有”、“不存在”的意思。受到文字的约束,佛家中常说的所有事情都没有,都不存在,这一类观点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或许正是文字的局限加大了佛思想与普通人的隔阂。
真正的智慧没有很绝对的东西。我们常用的“空”字,含义就远远超出了“没有、不存在”,而佛的思想更把它扩展到接近了极限,差不多到了类似阴――阳那么广义:比如我们所说的空洞、空泛,空代表的是抽象、不实际的意思;用浮云来比喻富贵之空,空就是变幻莫测的意思;佛经里有首揭(短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里梦幻泡影是指不存在,不现实,而露珠和闪电今天看来是普通物理现象,比喻短暂的事物也是一种空;人们在意志消沉、沮丧的时候不是觉得什么东西都没有意思吗?没准也会来一句“这些事情都是空的”,空就是无聊没趣;再进一步,空的就是虚的:但凡什么难以捉摸、无法理解、难以把握、无法控制、与己无关、变化迅速、无规律可寻,加上前面所说的短暂、抽象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空”的感觉。世界上既然没有绝对实在的东西,思想超越了时空那么还能看到更多的“空”:历史长河中兴衰成败都是转头空,那么人的祸福命运、名誉地位就更加渺小、缺乏价值了。再开个玩笑:有人喜欢抽象地谈论什么万物本源、人生价值,如果他们真的认真辩证下去的话,结论只能是空,因为脱离了现实的环境与条件,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空”既与“有”、“实”等概念对立,同时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是事物的特性和运动方式而已。空间就充分体现了“空”的实在意义,在物理和数学方面均可给以具体定义,并可用坐标给以精确描述。空间甚至可以算出价钱,在买房子的时候。人们生活在社会中,还能感觉出工作空间、人际空间什么的。这里空间的唯一作用或者说性质,就是容纳具体的事物,或者是事物的运动。佛经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这个意思:空指空间,色是事物的具体形态运动。前面“广义的思维空间”对各领域的空间进行过较详细的描述。
我们对事情产生空的感觉,机会可不少,所以可以说空人们观察到事物的一种普遍的性质,人们的思想,在某一部分,必然会带上这种特性。
“空的”作为形容词,表示事物的特性,具体感觉常表现为自然、轻松、随意、坦荡......;“空间”是名词,表示事物某种存在,有如心胸;同时不可忽略空还可以作为动词:变空了,向空的方向运动; 表现为清除、脱离、放弃、......空无所不在,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缺少、没有无聊、没有茫然。
事情信息被彻底忘记,谣言被事实彻底击破,是思想实质上的空,是思维体自身结构真正破坏。就象物体被拆散、粉碎,或者是熔化、汽化,反正是原来的东西是不存在了。历史和时代的变化,会使人们的观念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是非成败转头空”。这些都是“体”这一层次上的空,一般这种空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
第二种情况是将思想暂时地驱逐、甩到一边。最常见的就是一心不能二用,人们要专心致志,就必须把其他事情先放下。人的思想各有其价值,不可能随随便便地忘记、消灭。这些事情之所以令人分心、成为负担,不是本身的错误,而是出现的时机和场合不当。简单地说,一个人如果拥有宽广的胸怀,无拘无束的自我,就容易做到拿得起,放得下,不会被心中事情粘贴、压抑、束缚、禁锢而无法摆脱,可以自由自在地穿梭游动于自己的各种思想之间。
第三种情况是“场”,即作用和影响层次上的空。也就是消除、减弱某些事情给人整体思想带来的影响,就象电磁波的屏蔽,热的隔离。比如你周围发生了重大的事件,或犯下难以原谅的错误,你悲伤、悔恨,你还能继续你应做的事情吗?既然事情无法逃避也不应该回避,那就让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去承受。悲伤、悔恨、忧虑来势凶猛,我们也以理性、意志、勇气来支撑、隔离,保护我们该做的,该想的继续进行,“狂风暴雨中,我自巍然不动”。形成两类思想活动共处,而不混合,有一定独立性的状态。隔离的过程也是一种空的运动,需要较强的思维技术。
除了“空”字,经常使用的还有“佛”、“本性”、“无心”三个概念,与“空”的含义完全相同,随时可以用“就是”表达它们的关系。“佛”有“佛法无边”、“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暗示其拥有解决人心痛苦、烦恼和疑惑的能力; “无心”说的是“空”就是不受任何约束,不被事物蒙蔽,不带任何偏见。“本性”,有时也作“本心”,强调正确认识就在于自己心中,人心的根本,就是“自我”;各侧重于一个层次。
以上对“空”比较全面的认识,“空”是人们思维活动中很普遍,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能是一种状态。在必要时候,如何顺利实现空的过程,如何转换、转移到空的状态,就是佛和禅讨论得最多的思维技术。

第四节        本性超越一一航天工程
“十、九-------二、一,点火”,伴随着火焰和浓烟,火箭腾空而起,将卫星送上太空。这样的情景我们在电视画面上已不陌生了。我们还知道宇航员在飞船中有失重现象,无上下左右之分,地球是茫茫太空中的蓝色星体,总之,这是在地面看不到的另一番景象。
含有高级哲理的佛和禅是什么样的工程呢?刚才有所暗示,“空”。
人们心怀“佛”、“本性”时,无我、无欲,无现实,能放下所谓“牵挂”,平时很重要的事情,可能也显得万分遥远渺小。这是以为自我的意识乘上思维的飞船,脱离了人们生活、社会的现实思维星球,所谓世界、自然、心灵的本源对应思维大气层外、太空的广阔空间,只有在这个位置上,才能达到“大千世界不过一粒微尘”的超脱视野。不仅如此,但凡以哲学的方式思考,超出了一般联想的层次,就离开了平时世俗思想的地球,进入一定高度的轨道。只是以“佛”、“本性”以“空”为世界和心灵的根本,似乎比一般的哲学离现实还要远。把世俗的事物看得更加虚幻缥缈,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以普通哲学为紧紧围绕地球的低轨道,虽有理性高度视野仍然有限。“佛”的思路就因为轨道高,视角更大,才能独具一格,给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智慧服务。
高有高的好处,可太远了也是局限。光靠“空”的思路,片面强调虚无,远离尘世,会使人们难以感受理解。因此佛要形成宗教,著经典,把理论落于实处,从高深莫测的梵文思辩,到通俗易懂的鬼神报应,尽量适应各类人群;树佛像,搞仪式,形成传统,以渗透震动人心。基本的佛理是思维天空的卫星,寺庙就是思维世界的地面中转和服务站;僧侣,是维护和服务的专业人员;“有缘”的人们阅读了佛经、参拜了寺庙,就可以得到心灵的宁静,得到人生的启迪。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提供了大众化的服务:GPS服务依靠卫星能计算精确位置,佛的大师也能根据高高在上的佛理,从局外的大视野,分析出你个人恩怨是非在心里的关键所在,和你应有的态度。
回头禅所说的开悟,是发射一颗“佛”、“本性”号卫星的过程。一旦发射成功,思维体在“心的本源”太空位置上,感觉到心灵的充分自由,就体会世界本质是广大的虚空宇宙,看到遥远而清晰完整的人生。只要有一次的超越,人就有机会走出所有生活的迷失,可以成为大彻大悟之人。
然而发射心灵的卫星显然是复杂的工程,因为人们自身思维的种种局限,对自然,对心灵没有正确全面的理解,即使足够的动力,也很容易失败。在禅的故事里列举了很多的类似例子:有一味拘泥于佛经文字,以为真理,这好比只接收到别人的信号,依赖别人的卫星,只能人云亦云,更有失去自我受制于人的危险;有的执着于追求空,把空当成了目的,就好象只管让卫星望高处、远处飞,以超凡脱俗为快乐,与现实失去联系,忘记超越一一回归生活才是的佛、禅的真正意义。
在此我们也能认识到第一个发射思维卫星成功,创立佛教基本原理的伟大意义。
禅说,如果去掉所有痴迷与执着,佛、本性就在你心中,这就是与佛的卫星进行顺畅通信的状态,随时可以使用卫星视角,可以看清很多是非轻重,做应该做的事,心里不背包袱。禅又进一步说,如果你能时时保持本性不受遮掩,你就是佛,这是具备“专业”禅师的能力,他们以禅为生命,以“渡人”为己任,就是帮助别人解除心灵的疑惑,掌握禅的智慧。对常人而言,不会时刻盯着卫星,平时自然而然审视完善心灵,全心全意地工作生活,大是大非时有能力与卫星联系,进入本性看透人生世界,有机会时可帮助别人,也大致算是最高境界了。在心理学上,至少也是自我实现、没有误区、没有性格弱点的人`吧。
       
                        第五节        佛的系统原理
在佛的传播过程中,为了人们掌握其核心的理论和技术,留下了数不清的经典文字。有浅显的故事,有意味深长的寓言,有说教,也有逻辑和训练。但是所有的这些资料,都难以形成系统,不足以能让普通人通过一定程序,去逐步深入掌握运用佛的技术精髓,而且这些经典有越发落后于时代的趋势。思维物理有意运用技术的语言,吸取智慧的精华,希望佛理的技术与运用简单化,成为人们认识思维、把握思维的强大工具。
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以空为核心,有很多很多思路,可谓无拘无束,又都不能确保人们达到理想的境界。分析这些思维方法的线索和结构,真不是简单的事。依靠七分观察和感受,三分思考分析,经过努力,总算得到了参考方案。我确信佛的智慧中一定包含这样的技术思路,而这个方案只是揭示佛的一部分智慧。
        根据佛的思路,解决人心的痛苦、烦恼、迷惑、负担,总是经历这样的过程:第一步(自我和意识)设法脱离痛苦的现实,来到超脱的境界,也就是“空”的境界;第二步在“空”的位置上,以更广阔的视野,客观地观察矛盾的状态、变化、关联和成因,同时也能更广泛寻找解决问题的可用资源;第三步,有效运用从“空”位置上得到的信息,对现实的心灵进行操作,以求彻底解决。三个过程,思维物理以超越、感悟、解脱名之。
这三个过程并非佛的专利,而是人们在思维实践中的普遍思路,思维中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可能包含类似于某个过程。比如逃避、搁置,目的也是暂时摆脱约束;等心情好了、换个立场再思考,也是希望得到广阔的视野来感悟;消除了误解、偏见,放下了包袱,就是完全的解脱。对于不同层次的矛盾,我们进行不同层次的超越、感悟和解脱。而佛,则以整个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为目标,实现超越社会现实、彻悟人生世界、解脱世间人心。大超越,好比将哲理的卫星送入正确轨道;大彻悟,是全面观察现实世界的整体和局部;大解脱,是提供崭新的方案指导解决问题,形成庞大的工程。理解了佛的精髓,在解决人心痛苦等种种问题上,三个步骤自动运转,一气呵成,有“无为而无不为”之感。上述的参考方案,就是以超越、感悟、解脱为框架,来深入发掘古老智慧的技术火花。
        下一章,将具体探讨佛的应用中的一些原理和技术。

本章,是〈心灵物理常识〉对佛法应用的看法
结构尚不完整,约缺15%。请指教。
上篇已讨论过:佛是心灵世界的航天信息系统。

佛的理论与实践
        超越、彻悟、解脱三个子系统,在现实中如何运用?有小乘、中乘、大乘的技术层次。对佛的经典概念作技术解释,《悟空传》是现代的佛经。



第一节         大超越――将思维送上太空
1        障碍和约束是超越的理由
超越,通俗地说,就是要跳出条条框框,正经地说就是摆脱约束、障碍。
比如房间、通道和物品,平时并不成为障碍,可要停电漆黑,找不到门道就是约束,磕磕碰碰是障碍。而我们的心灵,平时思考也留下了很多很多东西,我们内省的“视力”一点也不敏锐,容易陷入黑暗。找不到办法出路好象被困在房里,这样不好那样也不好就是磕磕碰碰。比家里停电更麻烦,因为我们对心里的那些东西,大小轻重都不大了解。
        在前面曾经探讨过用城镇来比喻个人思维的世界,用城镇的主人来比喻自我,这个主人是城镇中最活跃的角色。人们(以成年男子为标准)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自己的“城市”环境中思考,有生活、工作的规则限制;有个人、家庭的角色限制;有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有现实条件的限制;有时阻碍思路,更经常遮掩视野。你有信心看得清这所有的东西,自由自在周旋其中吗?更多的人恐怕对此浑然不觉,以为在掩盖、阻碍、约束之中,无论迷惑、碰壁并痛苦都无法避免,就是正常的真实的心灵世界,对此习以为常。但是也有人对此感到痛苦,并且努力探索相信存在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要寻找思考的自由,心灵的自由,就有人设法离开这个现实的思维“城市”,离开思维定势的街道,由知识组成的大厦,更进一步要超越个人的世界。其实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也有这样的过程?
举个例子,你遇到了挫折,心情非常的低落;你需要思考处理,但是或许“你”没有力量去面对。显然,“你”这个自我遇到了障碍,是什么东西限制着“你”?是事情(具体的事情)、感觉,还是能量、情绪(类似于环境)?摆脱这些东西,恢复自我表现的活力,是第一轮超越。
“你”有充足动力去面对问题,并不意味着轻而易举地解决,可能有很多困难。其实对困难绝大多数都会有办法,其中包括放弃。你是做不到,还是不明白?有可能遇上另外一种局限,需要新的超越。思维中局限如此普遍,或许是解决矛盾从超越开始的原因。

2联想是最基本的超越方法
有一个方法很容易超越,那就是让思路飞翔起来。
有时我们也能放下所有具体的事情,展望社会形势,探讨人生真谛,回顾自己的生活历程,或是展望理想与未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具体的现实。随着联想深入,我们可以感觉心里很轻松很自由,还有思绪在飞翔,能自然而然地摆脱琐事的困扰。联想,似乎是我们最常用,很有效的超越方法。失去联想,我们的思路将会失去大半活力。那么联想是什么样的思维活动呢?用思维物理的方法来分析,有很多证据表明:联想,对应思维世界中的飞行活动。
        联想瞬间越过很多事情,速度快,是飞行的特征;联想,轻松跨越时空、定律、常理的阻隔,物理世界中除飞行难觅其他方式;联想一旦开始,就难以在一处逗留;联想是有些飘浮和虚的感觉,“动作”分寸比逻辑思维较难把握;均与飞行相符。联想中回首现实,也是空中看地面的感觉,是另一个角度,虽远可见全貌,反而清晰。人们具备相当想象的飞行技能,但一般在特定情况下发挥,而不懂得随心所欲地运用它。以思维物理的方式来探讨,或许能有有效改进。
        与联想形成对比的,是亦步亦趋的狭义逻辑,这也是人们最常用、最擅长的思维方式。依此方式,应该在现实中找到明确的大、小前提,才能继续下一步推论;非是即非的排他选择,把立体、平面的空间出路局限成直线的两个方向。好比在地面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速度很慢。完全只使用狭义的逻辑,在生活和思考中会“轻而易举”得陷入两难境地。这时,更用得上联想和超越了。
       
        3禅对联想的高度重视
        。回头再看禅的小故事,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充满了联想和想象,要求思路轻松灵活,要能摆脱常理和习惯束缚和障碍,却又并非完全出乎意料之外,这不就是在作思维的飞行技术训练吗?
        首先,无论联想和飞跃,都离不开一个大环境:地面的吸引力。成人的思想,以知识逻辑为根基,已形成了城镇、街道、大厦,思维的运动即使能跳跃、飞翔一阵,也总要回到逻辑思维,按部就班的地面上。这就是逻辑、世俗思想普遍存在的吸引力。个人的思想有城镇大小,社会中所有人的思想就该是星球般广阔了,我们的联想、幻想、遐想,就是基于地球的大气层飞行。而禅,以生活为基础,帮助人们超越生活,然后回到生活中。
        自然的飞行现象,主体密度较小,重量较轻,如鸟、风筝、鸿毛。而我们思维联想时是一个简单的主题在飘荡或飞翔,太详细具体的内容受限制也多,难以脱离原来的思维环境。我们在具体的科学工作中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常常将具体的要求拆开,以关键问题为主题进行联想,或能指出创造性的思路。禅,破除执着,放下包袱、舍弃成见,就有切断思维物体之间的束缚和联系,设法减轻飞行重量之作用。
禅运用生活体验和小故事引人思索联想,这种思维飞行的训练包括更多内容,一是控制,希望把握联想的思路细节,做到收发自如。比如从琐事中灵光一闪,浮想联翩,好比联想起飞;联想到天南海北的时候,就要收一下,象核心问题靠拢;二是导航,要明了联想的起源、目的,否则会迷失联想的意义,禅的故事引人联想时目的就相当明确。一个人如具备渊博的知识理论,丰富的工作社会阅历,一些成熟的思路,都可以与禅结合起来,至少能够作为思想中的地貌标记,帮助判断自己思考的位置。
只凭自己心情好,外界和他人的启发,我们的联想飞行一般难以持续、自主。不依赖外界的自主飞行恐怕也只能象飞机一样拥有强大的动力。容易想到的来源有:一是某些专业技能,如作家、艺术家等要求创造性工作的必须在相应领域掌握强行联想的能力;二是对生活感到痛苦、烦恼,由此产生超越现实的愿望,有些人甚至能长时间生活在幻想之中;三是对人生、哲理、智慧的强烈的探索之心。禅的修行主要是第三种,也常常利用第二种力量。
禅给人们讲述很多小故事(或者是情景),从故事寓意开始联想,从生活化的小小超越,引伸出对人生、自然、哲理的超越。经过长期的追求和反复的训练,就会掌握思路飞翔的技术,让超越成为思维世界中很平常的运动,进一步实施对整个人生、现实和人心的大超越,找到所谓“佛”、“心”、“道”,自我的本源和归宿。


第二节         大彻悟――打开太空中智慧之眼
超越下一步是觉悟。无论佛、禅,还是别的世界观,首先是用来认识人生、社会和思维的。这“认识”具体地说,是在心里看,是感受;与物理世界对应,就是观测。世界观的认识,与我们平时的即兴而随意的感受大有不同;而佛、禅的世界观,特别强调超脱现实的观测,又于其他世界观有所区别,自信非常全面透彻,称为大觉悟。超越之后,就很容易“悟”。可以说,超越和觉悟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看明白,就只能算“脱离”,不是真正的“超越”。比如,“我对钱的问题已经看透了”,也就同时说明不在乎、不局限于这个问题了。超越人生和思维之后,就是大悟;掌握大悟的方法,对理解普通事情的感悟,在方法上自然不成问题。
禅最关键的技术特色是“彻悟”,认为要真正理解“佛”的真谛,拥有自由自在的思考能力,解决人生和思维的局限,就必须经历“大彻大悟”的境界。
禅讲究顿悟,古时很多的修行者,可能苦苦追求了很多年也不得其门,却在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达到了境界。最著名的典故有“当头棒喝”,说师傅用一声大喝惊醒弟子被蒙蔽的心灵,感受了禅的真谛。这种用语言难以直接描述的状态,“道可道,非常道”,给禅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好象“比上天还难”。其实这主要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现代人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理论,可观察到更复杂的社会现象,拥有更广阔的想象、对比的思维空间,只要他真正关注心灵的奥秘,在更丰富的语言指引描述下,有更多机会理解掌握“大彻大悟”的奥秘。有了飞机,登天已经不难了。
“开悟”,在禅里定义得非常简单明了,就是第一次完全地理解“佛”、“心”、“本性”的真正含义。以上三个词在此的意义完全相同,也就是空。“我心即佛”,“本性就是佛性”,在禅里指的都是心灵不受任何约束的本源状态。联系思维物理/佛的工程,彻悟之时,自我的位置一定处于超越现实的空间轨道。
很显然,“开悟”就是第一次脱离现实思维的“地球”,到达心灵太空相应轨道的状态。在“佛”、“本性”的位置上,向附近观察,是茫茫太空,感觉不到是非、感觉不到欲望,感觉不到压力;视觉、听觉?没有感觉,自我?也好象没有意义;空间,好象有,因为很空旷。其它都感觉不到,不是“空”吗?好个无心无我的境界!
原来的那些东西上哪去呢?感觉不到当然不等于不存在,人生、社会、个人,都在很远的那个叫做“现实”的地方。你从来没有发现、感觉过,现实的人生、社会环境、个人的心灵世界,可以完全纳入视野之中,不过是太空中的普通星球。能在人心中占据分量的问题,例如价值、事业、理想,好比山川、河流、植被,稍觉渺小,但大小、位置,却显得完整清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得到觉悟,也是超越成功的证明。
觉悟的观察更能体会到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即使在一瞬间,同类的对比的差异就能看出变化;角度、“焦距”的调整,看到的意义和位置也自然改变;更何况何况我们从语言文字、影视图象、自己记忆之中,还能超越时空,观察到多么浩瀚的世界!因为我们启动了“佛”之眼,“上帝”之眼,或者说是哲理、智慧之眼。
开悟的开,是第一次试验成功。综合以上描述,要尽可能看清世间万象,有必要测试验证的思维观测的方法:
1验证超越的轨道,是否真正达到大“空”的位置。在这个境界中,此时此刻应该感觉不到任何有意义的思想,而现实世界非常藐小,极为遥远。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感觉观察,结果稳定,没有杂念,则得到证实。
观测设备主要由深入浅出的世界观构成,对应着很多观测技术:
1视场、焦距自由移动,不受阻碍。理论上,“佛眼”号称能看清任何事物。“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佛眼号称既能把世界看作微尘,也能将微尘当成世界。作为对比,世界上最先进卫星成像精度小于米的级别。可以想象在思维中测试一个超级镜头,转动、调节都非常迅速。
2看清事务,经常需要透过表面,去寻找隐藏在背后的原因,还有更深层的潮流和本质。以锐利的分析为基础,培养出穿透现象的感觉,对应物理世界,好比综合了可见光以外的探测技术。“缘分”、“功德”、“报应”的思想,与一般生活逻辑相左,属于异类的观察方法,有时也用得到。
3用“佛”的眼光,感觉到的结果,自然要以“佛”的方式整理、存放起来。经过处理,这些因果报应,是非善恶,利益得失,从整体上,从一定范围内看,总是平衡的。如果在现实中实在难以平衡,还可以加入一些虚构的东西,比如“来世”之类。比如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要看透人生社会,得到的感受,一定太多太多,不可能全部存放在航天器上,必须设法送回现实中适当的地方。比如说,用佛眼光看待工作,觉得应该轻松一些,不要过分追逐具体目标,要摆脱约束,提高创造力。这些内容自然会送到“工作方法”之类的地方保存,不在佛理的直接管理之中。但是,在工作中,我们也会更多考虑到有得必有失,不要过于执着投入,经常保持视野长远广阔等......,这样不知不觉地用上佛的某些思维逻辑方式,或者说,在具体设备的部件、接口中,应用航天技术规范。
在开悟之前,可能经历过很多的失败,所以有决定性的意义。悟与迷、自由与约束的最强烈对比,必然带来十分兴奋欣喜的心情,此情此景永不忘怀;切身的感受和透彻的理解,以绝对的把握形成坚实的世界观,决不会再产生丝毫的疑惑。你达到过彻捂的境界,大“空”的境界,将终身发挥作用。人在社会和生活中思考,仍然会受约束和蒙蔽,但只要努力静下心来,就能凭自己的力量回到自我不受束缚,自由自在思考的状态,不再象开悟之前那样可欲而不可求。因为你真正掌握了从超越到觉悟的过程,能够将自我连接到“佛”、“心”、“本性”的航天器。
        总之,大彻悟的核心是从航天器上“看世界”。

第三节         大解脱――航天技术的现实应用
从准备工作到卫星发射、入轨是超越;启动校准观测设备,接受、记忆、分析、升华观感结果是觉悟;接下来,运用觉悟获取的航天资料,回到现实,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源,这就是解脱。所谓根源,狭义上指形成障碍的思维体,比如误解、偏见、包袱这些凝固、成型的思想,消除它们,则在当前解脱;更广泛地看,要包括一个大大小小的思维环境,在外来影响下容易形成障碍,改善整体结构才能从此解脱。
禅也认为大彻大悟后回到现实,所谓“开悟之时,见山非山,见水非水;开悟之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解脱的实现有两个关键:其一从超越和觉悟中获取指导信息,其二是运用普通具体的思路和逻辑处理问题。人们趋利避害,追究是非,压抑或放纵。在哲理与智慧的准确引导下,喜怒哀乐自由,这些本能组合成技术,不但不会增加混乱,而且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好比我们被困在漆黑的杂物房中,胡乱冲撞、搬挪恐怕最终会无法动弹;有了灯光或者图纸资料我们还是冲撞、搬挪,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解决平常心事用平常手段,没有神仙和救世主,无论信息、能量、方法,原来都在自己心中。从思维物理角度看,好比现代信息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结合。

1我心即佛/通信设备
在觉悟与解脱之间,一边在现实条件下思考,一边又要获得超脱的感觉和视野,二者之间位置差异巨大,似乎难以两全,如何有效地沟通呢?
我们注意到,佛和禅大量使用脱俗、虚无、出世等违背常理的思考方法,也用了相当的篇幅来描述二者的统一和联系。比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粒沙中有大千世界”、“佛无所不在”,最有代表性的是“我心即佛”。
前面讨论过,佛理的思维方式也是从常规思维方法升华而来。“空”和“无”,人们并不陌生,对于超越、觉悟、解脱,人们也知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心地无私天地宽”。不过对立的的思维方法更加强劲,象“有”、执着、迷、束缚成为主流。因此感觉我心中的“佛心”似乎有违常理,不易沟通。“我心”代表现实中忙忙碌碌的自我,佛则代表运行在空间轨道上的智慧之眼。我心即佛,强调二者的运行包含着高度的统一,在技术上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真正理解其中意义,就能制造出一些思维的设备,一部分放置在高层的理论之中,如“佛即本心”;一部分置于现实之中,“我心即佛”。二者将互相对准,二者的结构和运动应该非常相同。一旦我们在启动其一,将立即在另外一侧发生共鸣:在现实的一侧,我们体会到佛的感觉,同样拥有超脱、公平、智慧;在“佛”的一侧,接纳我心的感觉,将大视野聚焦于小世界;更进一步,将“我心”的感受上传佛的位置分析,又将佛的明智判断下达到“我心”以供选择。
以上分析可知,佛和我心之间直截了当的共鸣和联络,作用和机制非常类似与无线通信系统。“我心即佛”的本质,是最基本的天线单元,“即”的含义,就是对准。当你透悟了“我心即佛”,真正从内心感受到,那么哲理与现实之间的通信设备就完成了测试和验证。需要的时候,你再将 “我心即佛”的内容开动起来,注入思维的能量,所关联的逻辑和内涵会自动运作起来,承担起哲理与现实的交流。其实通信设备的一半安置在彻悟的子系统中,不过在解脱子系统一侧也安装好才能工作,因此放在这一节讨论。
2信息对解脱操作的指导作用
高层的哲理与智慧,如何帮助处理现实思想中大大小小的具体问题呢?现代航天科技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应该得到启发。
首先能想到的是GPS服务,用佛的智慧,经常对自己的位置做个定位,也便于决定行动的方向。在工作、生活中多装几个,就能随时提供服务,至少会不择手段,烦恼疯狂了。
预测,有很宽的视野,象天气预报那样,帮助推测大致的人生轨迹,估计近期的困难,是很容易想象的。
最重要的,在实现航天的过程中,开发训练过很强的思维技术,采用过非常规的逻辑方式制造设备,获取了很多特殊的思维材料,摆脱常规单一的思维模式,个人的思维环境整体上在信息化方面得到发展。

第五节        思维技术的层次
理想中,佛的航天信息系统应该作为整体工作。但是运用中,由于时代、语言的局限,个人能力的差异,掌握佛的全部原理也很困难,更不用说真正完成“佛眼”超越现实、透悟世界、指导解脱的所有工程实践。不过,只要比较深刻地掌握部分系统的原理和技术,同样也能发挥作用。这就是技术的层次。
《六祖坛经》是禅宗唯一比较正式的经典,其中对禅的技术层次作了如下解释:佛法本来是没有四乘的(都是走超脱现实、太空观测的道路),但是人们的理解程度自然有所差别。因此,看见、听到并且跟着诵念佛法,属于小乘的方法;亲自去认识并且理解佛法,属于中乘的方法;根据佛法修养实践,属于大乘的方法。任何佛法都是相通的,能具备任何佛法而又不沾染任何法,远离诸种法相,而没有任何执着,叫做最上乘。乘,就是实践和行为。
小乘的方法最常见的是烧香、拜佛、诵经,好比在现实的心中找块空地,安置简单的接受装置,其功能大概也限于指向“佛”的方位,接受使心灵洁净、安稳的简单信息。如果使用方法得当,也能让心灵得到平静。小乘方法,表现为“佛就是说要这样做”,不问为什么,被动接受指导。小乘的理想境界,即技术极限,是口里念佛,心无杂念,行善不作恶。可以说是使用终端设备的技术,当然有很大局限性。
中乘的方法了解佛法超脱观测的大致过程,但是没有能力制造发射卫星。在实践中,只能使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和思维技术,来生产制造佛的地面设备。“佛告诉我有这样的原理,我能依此制造设备。”其理想境界,是“佛所说的,我都理解应用。”制造强大地面站,尽可能接受卫星的各种服务。佛说的从哪里来?不在自己心中,只能从经典中,从别人之口来。中乘的方法,租用别人的卫星,缺乏大超越,局限于现实的地面。
大乘的方法,要充分理解佛的航天信息系统,具体掌握技术实现过程,有能力超越自己思维的局限,从佛的高度来观察万事万物,也就是能自己制造发射实用的卫星。“佛在心中,我心有佛”,前面的大彻悟就是大乘方法的代表。实现大乘,自然掌握运用中乘的方法。好比制造出卫星,制造地面的设备和终端已不成问题,有的在此之前就已经完成了。
        大乘的理想境界是所谓上上乘。能掌握所有佛法,又能不受约束(粘染),在航天技术上能随意创造的,已经是大师的层次了,能与慧能这样的祖师相比了。其人生目标,就是发扬佛学,普渡众生。其内心世界,整个就是庞大的航天城,全心从事佛的理论与实践,以不同方式发射运行了很多佛的航天器,而且能在短期内设计发射新的航天器。而心中的自我,应该亲自参与过“载人”的航天飞行。
        单纯从佛的角度,当然应该从上乘的理论入手学习,起点目标高,功能全面。但是这个完整的工程实在过于庞大,对绝大多数人,就算他们都愿意而且掌握了方法,也需要对个人心灵世界作太多太多的改造,好比要把大上海改建成西昌卫星城一样,代价太大,没有现实的可能性。所以,一般人简单接受些佛的教诲,虽属下乘也能受益匪浅;为解决困惑、寻求智慧,愿意投入大量心血研究佛学的,可以试着理解大乘方法,如果轻松引起共鸣,深有同感,就继续下去;如果多有困惑,不符合现实,内心矛盾,还是退而求其次,转向中乘的方法吧。
       

第六节 佛、禅典故的物理解
前面讨论了佛的超越、彻悟、解脱三个子系统。因为对佛的知识非常有限,我不足以进一步将技术深入探讨到更具体的层次。不过对佛和禅的那些流传广泛的典故,以思维物理的技术角度方法来解释以下。结构上有些散乱,就算是随笔、漫谈的形式吧,多少总还是能展示出佛思维也有丰富的技术。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已经有能力解释描述思维世界的根本规律,我们使用物理语言和概念的“非常”之法,那些用古老思路命名的概念也该生长出新的内涵了。
1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关键句,首先是描述“佛”的航天器,在轨道运行而非定点;其次是观测的心,焦点视野自由扫描;再其次现实中的心与“佛”相通,视野得到扩展,同样不受限制......。
2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代表佛,是哲理和智慧;色代表现实,所谓声色犬马浮于表面;在佛眼里,思维活动、思维结果、思维设备都可能含有空与色的分别,但两者遵循同样的思维(物理)规律,运用同样的思维(物理)技术。空的航天技术由色的普通技术中发展精炼而来,最后也将应用于色的普通思维活动之中。
3缘或命,是整体人生运行的轨迹和点,从一个虚拟的“佛”的角度上观察,假设这些都是明确和已知的,由更大外部环境决定,现实中的自我再多地努力也难以改变。在“我”执着于某个愿望难以自拔时,有应用价值。
4拈花而笑。这是禅起源的最著名典故,说的是佛祖拈着一枝花,面对众多弟子,说:“我有一种法(大概是一门技术),谁指导我这是什么意思,就教给他。”在大家都有点莫名其妙的时候,有个叫伽叶的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于是佛祖说,你领悟了,这是直指人心之法,从此你就是禅的祖师。
如果平时你注意到别人,尤其是长辈,夹朵花,多半脸上带着轻松快乐的神情,报以微笑,那再自然不过。因为你不知不觉感受他的心情,所谓"直指人心",就这么简单。不过前面的几句话并未描述出佛祖的神情和当时的场景,我们就很微笑了。禅之所以"不立文字",是强调文字在思维中不仅可凝固成形体,更运动起来,发挥作用。禅的文字,要描绘出图画,指示出方向,制造成工具,比划出轨迹,碰撞出声音和火花。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随之流传,已成为禅的标志。
当时禅宗掌门为五祖大师,要求座下弟子各作一首偈,考察各自的智慧佛性,以决定传人。其中首席弟子神秀,匿名作揭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做杂活的惠能,虽不识字,听到别人诵读后,立即明白了大意,而且知道此偈没有认识到佛的本性。借用其内容,做出了前面那首。
现在人们都能以自己的理解判断二者境界的高下,而思维物理能作出更具体的对应。作揭要证明的智慧、佛性、本性,是心中最高级的观测系统。神秀的眼睛或镜头,以树、台为喻,形态比较确定,建立在自己的现实心灵之中,经常受到象尘土一样的杂念侵袭,需要较多维护工作。前面提过,这是从中乘入手的技术。而惠能,心灵中有超越现实的良好基础,理解了佛的本性,他心中的智慧之眼,是“没有具体形态(允许变形),镜头无遮掩”的卫星。从上乘的技术入手,能很快(一个晚上)掌握佛的全部体系。


第六节        《悟空传》――佛在现代人心
《悟空传》多次令我拍案叫绝。此前,现代人谈佛,是教导,是研究,是崇拜,如此近距离地从人心中接触,感受,描绘,我所知的是第一次。
现代人的灵魂,驾驭着神话中的悟空,激情和冲动搅起惊涛骇浪,痛苦和愤怒燃起冲天火焰,你可曾经历?神仙的世界同样善恶分明,纯真的爱情也未能天长地久。时空变幻辨不清今世来世,生死轮回不过是南柯一梦。就算你是一个大英雄,心比天高,气吞山河,又怎能战胜自我,逃脱命运的枷锁?
我们根本用不着清理时间、任务的线索,只需用心跟随每个场景情节去跌荡起伏,就会随时引发震撼和共鸣。我的心,或许不足以演绎所有的矛盾冲突,可是你痴情、我坚忍、她敏锐,千万年轻的心,还不足以汇成波澜壮阔的大海吗?怎能忘记西游?
“我要那天,遮不住我眼。我要那地,埋不了我心。我要众生,皆领会我意;我要诸佛,都烟消云散!”说的就是直指人心的上乘佛法。在这些矛盾冲突愤怒痛苦战斗逃避之中,有一只笔不时在嘈杂中轻轻勾勒,在谈论人生、命运、斗争、家园之时,轻声告诉你说:“这里,就有佛的轨迹”。从波澜之中一下子回到心灵的本源。
摘抄分析就太长了,大家自己阅读体会吧。以下点到为止:
为什么恋家的人反而要流浪?(唐僧语)
树本无心,后来有只松鼠在它身上出生,她便做它的心,帮它思想。(拜师的小猴语)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金禅)
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无论是与否,都会这么做)

如来也有两个异类的弟子。(佛是无形的)
轮回中,也有多种可能性。(自我有选择的机会)
神仙中也诸多丑恶。(美丑共生)
最美之处在大自然。(花果山)

在这里,不准备讨论以上思维轨迹了。我想要仔细谈谈,是年轻玄奘、两个老师傅之间关于禅的论战,描写相当精彩,体现了作者对禅的造诣(第七章)。而思维物理,也捕捉到于电光火石之中的论战轨迹,在技术上,其实质是对佛的设备系统测试。

修佛的人,对佛的认识,保留在头脑之中。这些东西,不是凝固的语言文字,而是包含着认识、联系、思考、处理设备),
呵呵,写的很好,是那位大德啊?

TOP

普通人,请大象和各位多指教。

我要那天,遮不住我眼。我要那地,埋不了我心。我要众生,皆领会我意。
是我崇拜的境界。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TOP

呵呵,您崇拜的是"我"啊,还夹杂这别人眼里的"我".

有"我"执"我"见,则"我"还是受限制的

放下"我",则:

天何曾遮我眼?地何曾埋我心?众生何曾不与己一体?

TOP

以禅观众生,无我;以众生观禅,皆用我。不可以禅观众忘众观禅。

不以众生之眼观禅,何以:
要那天,遮不住禅眼。要那地,埋不了禅心。要众生,皆领会禅意?

无人应和时为我,众力合一时即非我。

TOP

呵呵,善哉善哉,禅者,贵在不着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执有,不堕空,阿弥陀佛^_^

TOP

大象用语如此专业,是习惯成自然吗,常受高人指教吗?

TOP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最佳文章
【封面】 【电子禅堂】 【电子禅手机图片展】 【电子禅趣小剧】 【电子禅最新】 【赞赏】
Since: 2001 站长:韩孝勇(大象) 共享版权:CC BY 4.0 法律顾问:薛永谦律师
中华人文学会有限公司【电子禅工作室】 地址:华藏世界海-娑婆世界-中国香港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电子禅国际 DIANZIC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