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关于“虚伪”和佛教的“净观”

关于“虚伪”和佛教的“净观”

关于“虚伪”和佛教的“净观”

净观,是用佛境替换世俗的假相。是转识成智的一种自我心灵的净化方式。即可以净观环境是极乐世界,也可以净观自身与佛无异。是内心世界对现象世界的净化。

虚伪和净观的最大区别是:

净观者认为:我就是佛(本质),但是我现在还展现不出佛的功德,所以我要净观自己是佛。

虚伪者认为:我的是恶人坏人(本质),但是我要用行为和语音掩盖自己的这个心灵本质。

一个有坏习惯的人,在不断的改变的过程中,他的或进或退的行为似乎和虚伪有些相似的。因此我们很难判断什么是真正的虚伪,这也正是虚伪本身也是无自性的,可以变化的。

虚伪 ,有其现象没有本质。虚伪是行为掩盖内心世界。

在没有观照的情况下,虚伪是没有本质的。

一个被传统概念认为是吝啬的人,经常为了掩盖他的小气而去施舍,我们用一般的概念说“他是虚伪的”,其实是我们把他的习气错当了本质,给了一个与佛教基本缘起理论相勃的定义。

如果他继续这样“装”下去,显然在不久或下一世,这种行为也会变成你所看到的“本质”,他养成了大方的习气。其实那个吝啬也只不过是个习气而已,说不上也是上一世“装出来的”。就比如侦探片中的卧底。我们每个人都是卧底,有时认为好人容易受欺负,于是,就装作“恶”一些,殊不知这个装出来的恶,和所说的真恶又有什么不同呢,“每个人都装作很坏的社会就是一个很坏的社会,是人性恶面的借口”

佛教的有些观念确实我们要从新审视,好坏善恶是的环境缘起,不仅要看行为本身,也要看他的后果和动机,过去我们太注重动机和行为对“自我”的后果,而很少讨论其社会后果和环境效应。

一切和合的事物皆是无常,一切现象即是非无因,也非源于创造者。。。。。而是来自因缘,。。。

有些观点认为“行为的善恶取决于背后的动机而非行为本身”,而善良的动机若无整体的考虑和观察,那么其作用和因果还是很难说清的,正如玉琳国师反对顺治皇帝出家,所有的行为若不放在社会后果和环境效应的宗教社会学角度来甄别,不仅其意义模棱两可,而且或被纵欲者所利用。

高七师200706012
转自准提法佛学院网络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最佳文章
【封面】 【电子禅堂】 【电子禅手机图片展】 【电子禅趣小剧】 【电子禅最新】 【赞赏】
Since: 2001 站长:韩孝勇(大象) 共享版权:CC BY 4.0 法律顾问:薛永谦律师
中华人文学会有限公司【电子禅工作室】 地址:华藏世界海-娑婆世界-中国香港
关于我们 | 本站地图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电子禅国际 DIANZIC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