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思想發展的軌跡 上海下雲法師主講
美佛慧訊 第五十九期
華嚴思想發展的軌跡
上海下雲法師主講
--------------------------------------------------------------------------------
1998/10/23講於麻州佛教會普賢講堂
今天跟各位介紹《華嚴經》和《華嚴論》,或許大家會認為「經」就 是指《華嚴經》,「論」就是有關華嚴的背景及闡述經論的部份。雖 然《華嚴經》是一部經,白紙黑字,梵文譯成中文,中文譯成英文, 從字面或文字上來推敲,文字上的意義差不了多少。但若從文字上去追 求,絕對見不到華嚴的真面目,因為佛法告訴我們的不只是知識。文 字註解使我們產生知識而無法開悟,雖然如此,開悟後若沒知識也不 能用。因此如何去突破而獲得智慧,達到滿分是很重要的。
讀《華嚴經》時,不要把經當成一種知識,認為「我在看經」,而是 在看經時要有一種「經就在講我」,不管讀經或誦經,「自己在跟自 己對話」的要領要掌握。
生命本身有其「相應性」,第一次接觸佛經可能會被嚇到,尤其是人 的我執和貪嗔癡躍然於紙時,你會否認,不認為自己是那麼糟糕,但 越看就越發現,自己還不只經典所講的糟糕而已。這一發現才會自我 調整,並從經典中選擇和自己相應的部份。
《華嚴經》經講的是「生命的本體」,而「生命的本體」又是什麼呢 ﹖以「鐵達尼號」這部電影來說,看過的人知道這部影片的重點在那 裡嗎?西洋文學有種「叛逆」的特色,女主角蘿絲在貴族中長大,而 貴族都是男人在掌權,女人應附和男人,她受不了這種生活,跑到船 尾準備跳海尋短,引發感人的愛情故事。
生命的遠景和狀況如何,要自己去感受,經典的「經」就是指「這個 東西」,雖用文字記載,但感受可能遠超過文字表達的百千萬倍,而 文字表達的本身就有限度了,也因此我們的認知會產生偏差。
《華嚴經》告訴我們生命與宇宙是一體不是分開的;但是我們看宇宙 是外面,生命又在那裡呢?充其量只能籠統地說:「我的生命就是這 樣而已。」這種認知實在不夠,因為你只知道這個色身而已。
《華嚴經》八十卷經文,都在表達佛的境界。各種解脫門,都不一樣 ,為什麼佛不用同一個方法講詳細一點?「訓練」可以一再反覆練習, 但佛告訴我們「生命的原型」時,卻無法一再重覆的講,一講再講就 沒有意義了,就像今天我把昨天講的內容再重覆講一遍,明天你們就 不來了。生命的原形沒辦法一再重複,人每天的生活也不一樣,一天 二十四小時,可是我們所過的每一天絕對不會完全一樣。再說同一棵 樹,它的葉子也不可能完全一樣的。加上我們又把它窄化、規格化, 這樣生命感全無,要保持生命力就在這個地方。
《華嚴經》一再告訴我們,特別是在生命的原形上,而「華嚴論」就 是在詮釋生命的原形,麻煩的是都變成知識,越畫越遠,越說就越走 樣。第一個錯誤是我們把經典當作一種知識。第二個錯誤是論又依經 典註解後,變成另外一種知識,再歸納出許多理論,這些理論又變成 更多的知識,知識又變成學者專家研究的對象。對一個行者來講,這 些都可以不用知道,很多大成就者,不見得都看過《華嚴經》或《華 嚴論》。
「論」對學者專家很重要,對「行者」而言則未必重要,要知道,這 些論的存在是在註解或闡述我們對生命原形的迷惑,論是在導歸指引 我們回到生命的原形裡,我們必須懂得這樣去讀經和論,否則就不是 「行者」而是「學」者了。學者會把這些思想體系弄清楚,但是下輩 子來,他還是忘光光的,而行者只要開始修行,一定是站在現有的基礎 上往上提昇,至少會維持原狀,絕不墮落。學佛人有個特色,雖然消 極但不造業,因此不會再墮落。
修行既然是在這個基礎上前進,關鍵在提升生命的品質,隨著生命品 質一再提昇,不管提昇的幅度大或小,下輩子來,一定比這一輩子進 步。一是層次上的進步,二是種類上的傾上,品質提升。修福修慧因 人而異,無論如何,修行總是會使生命品質進步,不再墮落。
很多美國人雖沒學佛,但他們的生活卻非常「佛化」;雖然他們不 吃素,可是他們愛護動物是台灣人跟不上的。台灣佛教在形式上很興 盛,對生命品質的提昇卻很少。例如開車守秩序就是佛法。佛教講「 行」就是指「實際所做的」,並不一定要按照佛教的儀式才叫修行。 依照佛教儀式修行叫「正法行」,所謂「百千萬劫難遭遇」就是正法 行。
「華嚴行法」中的讀經,是一種修行,但它不是讀書。讀經與誦經, 修法不同。讀經是很仔細的,一句接一句的讀過,必須了解其意,並 領會它是自己生命中的東西,是自己講出來的,不要認為是佛說的, 要懂得這個方法,才能說讀經是修行。誦經亦同,但必須在「它是我 生命中的東西,那是我所講出來的」的前提之下進行。第一次誦經時 ,因為生字多,新環境,不會打妄想,會很仔細的誦。經過三五天, 妄想就來了,眼到、手到、口到,就是心不到,妄念一大堆。
誦經的方法很多,有「經尺法」、「啟示法」,經尺法有點類似數息 觀,例如《華嚴經淨行品》,讀一個星期後,要 找出淨行品到底在講什麼,把思想重點用一百個字先寫出來,這一百 個字就是你心中的尺。再讀淨行品時,就從頭量到尾,看內容有沒有 離開這一百個字的範圍,每次讀誦後,你會去修改百字的內容,漸漸 的濃縮,可能只有五十、三十、二十…個字,到最後可能只剩下三個 字。誦經的速度不快,是修定的最好方法,淨行品用經尺法,每天半 個鐘頭不起妄念就是定。
啟示法就是起慧觀,類似白骨觀,可以訓練思惟模式。對發大心或慢 心重的修行者很適合,對日常生活也非常有幫助。因為誦經時妄想較 多,故手中拿便條紙,誦完經至少要找出五個啟示,誦完後把這些啟 示記下來,看看一年下來有多少個啟示,這樣除對經文熟悉外,對經 文也不會有所遺漏了。想知道自己的思惟模式時,啟示簿一翻,就一 目了然,並可從經典中找到克服生活障礙的原點。行法第一要「用心 」,以上兩種方法都很好,一個可以修定,一個可以修慧。
第三個方法是「直誦法」,直誦法是追經之文字,什麼都不管,跟著 經的意義一直追下去。是誦《華嚴經》的最好方法,因為華嚴經太長 ,不可能用經尺法。像《華嚴經》這麼長的經,可以選其中的一品或 一卷來讀誦,最好一次二卷到三卷,這樣「加熱」的程度最好,透過 反覆訓練自己的心性,揣摩才會有功夫,所以練習的時間也不能太短 。
讀過《華嚴經》才知華嚴經的美,真是「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 ,越讀越富貴。但有的人讀後,卻不知道裡面在講什麼。所以誦經遇 到重要句子一定要記下來,每卷經讀完後一定要靜坐,靜坐時再回想 誦的心得。這樣誦完八十華嚴或四十華嚴後,再看一遍筆記本。第二 次誦,一樣再作記錄,這時你會發現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記錄完全不一 樣。
為什麼要再看一遍心得記錄呢?看心得記錄你會更認識自己,這樣經 過半年,你會發現個人的成長階段在轉變,並瞭解轉變的模式,生命 的存在就是從這裡去發現的。
華嚴的思想體系非常重視行法。從理論來說都不算,必須從實際修行 上著手才有用,因此修行的過程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華嚴本身不只有 教,還講「信、解、行、證」四科。信解是教的部份,解行是一致的 ,並特別強調「行」一開始「解」就要放下。現在所了解的部份是你 的基礎,個人修行的過程中,「解」就像淡淡的雲彩。如念佛「我現 在這樣念對嗎?」淡淡的提起疑情,在腦中飄過,解也是一種驗證, 告訴我們不要偏離正軌。經教也一樣,用功時經教只是一種勘驗,在 旁邊照住發揮作用而已。
華嚴在經論講開時,通常是講「解門」,解門當中的「教」,告訴我 們華嚴到底在講什麼,從理論中分出「教儀」。教化眾生,啟發其覺 性,雖然行法還沒開始,輪廓也要讓他知道一點。解門以「得一」為 主──一個法門就好,接著進入行門。行門最好先從數息觀開始,教 儀的基礎也要同時建立起來,建立後,再推動整個行法就不是用數息 觀了。
進入狀況後,華嚴教學一半的時間都在「行」上,華嚴的《海印道場 儀軌》是唐朝一行禪師訂制的一種法會,明朝末年才被發掘出來,它 跟現在法會時要立牌位、功德主不同。而是一種行法,告訴我 們透過整個行法儀軌的運作,在什麼地方起觀,在那些地方契入,那 些地方禪修,那些地方持咒、拜懺,一步步指導,五十三天走過一遍 。
「經」和「論」進入華嚴的教海中,叫「賢首五教 儀」。「賢首五教儀」講的是賢首國師的思想。裡面除了「五教止觀 」還有「法界三觀」。「五教止觀」基本上是從慧門下手,屬行法, 教學內容非常複雜,其中提到思想開合之間的關係運作,這也是我認 為華嚴思想是「人類文明的顛峰之作」,是「人類文化的精華」的主 因。在這當中完全展開,各種思想融會一體,毫無排斥。這在華嚴思 想裡就稱「極相順」──全世界宇宙的法,都可以圓融在一起。天台 思想則叫「極相違」──所有的法都不一樣。華嚴思想中有一個「法 界無盡緣起」,說明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有相互關係,相互之間的緣起 是重重無盡的。只是其中的相互關係有多少我們不清楚而已。就像人 體,那個部份發生問題,那個部份必受到影響,這種整體性的觀念無 法分開。這種「整體性」的思想觀念,就是華嚴的中心思想。雖然有 時我告訴大家,一佛乘如如何如何的不同!但再怎麼不同,它還是包 容其他的。
華嚴將法界分成「緣起法界」和「性起法界」,假設一個圓圈 分成二個,一邊是性起,一邊緣起,這是一種錯誤的分法,應該是內 圈是緣起法界,最外圈是性起法界,也就是性起法界包括緣起法界, 這也是我們稱「此是普賢境,此是普賢行」的原因,因為殺人放火在 緣起法界裡,布施持戒在性起法界裡,兩者都在普賢行、普賢境裡。 問題是我們的語言文字在表達生命狀況時,一直沒清楚表達;我 們都認為修行人是很神聖的,不該有錯!凡夫才可以有缺點,這樣修 行人豈不是很倒楣!
修行人一面是很神聖,但一方面他是肉體也是色身,需要吃飯、睡覺 ,睡覺也會流口水呀!物理現象與凡夫都一樣,修行人與凡夫不同在 於修行人是覺醒,凡夫是迷惑顛倒,受業力挾持;修行人覺醒後,掙 脫業力的挾持及束縛,值得我們恭敬。要能這樣看,上期與和各位討 論依止善知識,不看善知識過錯的部份就很清楚了。
這是從華嚴思想體系觀之,華嚴不只是經教而已,所以華嚴是行 證並非只是經教而已。經教是啟蒙,啟蒙後還要去實修、實踐 ,佛法講修行,不實修、實踐,修行就毫無意義了。因此真正的行法 要推動,各位應該要有使命感,應該去推動這個部份,把行法兌現出來。
修行就跟吃法國麵包一樣,剛開始會因為心理不適應而排斥,但越嚼 就越有味。各位想行布施,就要先去賺錢,錢賺越多就越好布施。或 許有人會說,反正錢到最後都布施出去了,現在就不用賺了。我們要 先享受賺錢的滋味,再享受花錢布施供養的滋味。
所以一定要自己去嚐試,「一天拜佛五千是什麼滋味?」「一天念十 萬聲佛是怎麼念的?」要自己去克服,如果自己沒那種經驗,口談又 有何用?這是一個行者想超越自己、邁向巔峰必備的條件。
在調整的過程中,心性的適應一定得突破,調整後才能去進行行法, 若是沒心理準備就無法行。而心理準備最好的方法就是經教,聽經增 加對經教的了解,知道自己該準備什麼,具足什麼基本條件。及在整 個行法過程中,我們所要進行的是什麼?
華嚴行法是很特殊的,而法界三觀的修法更特殊,法界三觀又叫「三 觀」,即「三止三觀」,而這裡的「三止三觀」和天台宗的「三止三 觀」不一樣。華嚴裡的三觀是真空止、真空觀、周遍止、周遍觀、無 礙止、無礙觀六種,可以照次第修,也可以不照次第修;可以同時修 ,也可以分開修,法門就是如此活潑,但必須有人指導才可進行。
海印道場大規模的行法,可以一個人修,也可以單取一個正行的法門 來修,這有點類似念佛或持咒,以持「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 會佛菩薩」為主,持名對中國人來說就是念佛,對不懂中文的人來講 ,就等於持咒。
這是總持的法門,用在那裡就在那裡發生效果,針對行者當時的狀況 指導用心的方向,佛法是不可思議但這不是迷信。佛法在修行雖然只 是一句話,但因反覆地念,就如把心搖出漩渦。所以想要在任何行法 上搖出漩渦來,就必須像鐵達尼號的蘿絲小姐一樣,拋開一切去追求 ,才能相互呼應。
我們的生命像洪流,要洪流創造出漩渦,就必須透過修行,生命能量 的強大必須具足,才有穿透力,所以生命力不是只有淡淡走過去而已。 修行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常溫型」,不會沸騰,開水再如何燒也 不會沸騰,就像學佛者遇法會時,叫他來用功,他就以沒有空來推託。 另一種是「沸騰型」,一回去不睡覺猛用功,這種人很專注,一定會 成功。但方向如果走錯了,就很麻煩。
修行過程中,一開始就要讓它沸騰,沸騰後維持常溫。一開始若不讓 它沸騰,生活的結構就不會轉變,會一直以世間的生活為重;待投入 後才會有所轉變,到了某些時候就要維持適當的情況,不可能永遠像 早期那樣的投入,有時候出家人都很難維持了,更何況是在家人。紫 柏禪師從出家開始到往生,一直是修不倒單,這種精進就是一直處於 沸騰中;清涼國師也一樣,為自己訂了十個規矩,十條規範,從二十 歲出家一直到一百零二歲往生,八十二年的沸騰。一般人就很難了, 在剛開始沸騰後,維持「高峰」而不用「顛峰」,促使生命朝向真善 美的境界,到了某一個階段,「功到自然成」,因為很多功夫是需要 時間的。
站在華嚴一佛乘的立場來講,修行本身並不難,前半段在華嚴修學的 指導上不困難,難在後半段的菩薩行及菩薩道,面對剛強難化的眾生 時,焦頭爛額時,要如何去承擔?用什麼方法接引眾生?自己摸索出一 種最具有智慧的方法,這就是你自己的行法,也是一種運用的變化。
要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一定要進入那個部份,我們現在談的只是注意 到生命的存在而已,所以基礎完成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維持著 一種境界,這才是修行。除此修行功夫必須綿密,不能中斷,修行的 心路歷程,有些實在是無法用言語表達清楚的。所以,並不是大乘佛 法不能行菩薩行或菩薩道,而是要有前行的基礎,同時經教的基礎一 定要有,否則會茫然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經教是行法的基礎,但是經教不能依文解義,要懂得如何去解讀這些 經典,每部經的語言模式及思惟模式不一樣,法相宗的經典是一種思 惟模式,般若性空的經典也是一種思惟模式,大乘性宗的經典也是一 種思惟模式。而每一部經中,還有小的思惟模式,小的思惟模式是行 者本身證得所寫下來的,表達的方式不一樣。整個性宗經典來講,是 站在印度人的思考模式來寫的,所以共同模式差不多,但是每個人的 表達方式不同。所以經典是不同行者成就的記錄,行法不同,記錄就 不同。
不管各位跟那一位善知識學習,學那一種法門或那一部經,那一種行 法,整體的模式都是如此。
能夠解讀經典,「信解」部份才有辦法建 立起來,由信解產生智慧,行法就可以開始訓練了。當不斷 訓練熟悉後,功到自然成。
在華嚴思想裡,禪、淨、律、密都可以修,華嚴歷代祖師全都是禪門 偉大的大師,從杜順、智儼、賢首、清涼、宗密都是禪師,並且都是 圓頓大教。所以行門、解門都沒問題,問題是我們在行、解之間,自 己兩頭混亂。對一個行者來講,必須要很清楚它是一體的,這是一個 重要的關鍵。
http://www.huayenworld.org/index-home.htm大华严寺全球资讯网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