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 识 佛 教 篇
净空法师主讲 妙音选辑
○如果我们不认识佛法,就不懂得什么是人生。
○“佛”,是一个对於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白的人。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北印度。根据中国历史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住世七十九年,为大众讲经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据史载,非正式还更早。正式是国家专门派使节去礼聘。)
○“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但为什么不用“智、觉”这两个字来翻译,而采用“佛陀”这个音译呢?因为佛陀的含意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中国字汇里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
○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他们自己觉悟之后,还没有发心主动去帮助别人觉悟,经典里称他们为小乘。(乘,是乘载之意,“小乘”意为度人不太广泛。)
○菩萨(译为觉有情)是自己觉悟之后,能够主动的去帮助一切希望觉悟的人。“希望觉悟”,就是机缘成熟,菩萨一定会主动去帮助他。因此,度人无限,谓之大乘。
○佛法是至高无上的智慧教育。
○佛所说的法,就是给我们讲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后来佛的学生们把它记录下来,就是现在的经典。经典──就是佛教的教科书。
○佛学是宇宙人生真相的教义(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人生最宝贵的知识,就是认识自己。 希腊·苏格拉底
○“佛”是通称,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独称,任何人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称之为佛。
○佛、菩萨、罗汉,是佛陀教育学位的名称,好比世间教育中的博士、硕士、学士一样。
○欧阳竟无先生是当代的大佛学家,他曾在第四中山大学(现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一次讲演,讲题是:“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当时在中国引起相当的震撼。他举了很多例子为佛法正名。
○佛教究竟是什么呢?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一生(从生到死),佛的教育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
○佛与我们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的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
○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是我们的学长,我们与佛菩萨是师生关系 (平等的,学了佛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应当成佛!应该成佛!)。不象其他宗教是主与仆的关系,父与子的关系(不平等,信了教不能人人都做上帝)。
○佛法是最现实的人生。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实在讲,宗教是迷信的,它需要信仰的情操(情是感情、是迷情,情不是实在的东西,会随着时空转变而变);佛教不是宗教,如果你要用宗教的情操来学佛,会退心的(学佛需要理智)。
○佛教教育的宗旨和愿望,是度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很多,容易度,不信仰宗教的人不易度。若单度信佛教的人,那就范围太小了,不是佛陀度生的本怀。
○佛法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和谐的,就是统一的,它不是分裂的,像一棵大树一样,枝枝叶叶,无量无边,你仔细去观察,它是一个根本所生的。纵然有许许多多分裂,它最后是统一的。这就是真的事实真相啊!所以它不会出麻烦,它不会出毛病,它不会自相冲突啊!十法界都是圆满、都是和谐的,都是至善。我们常讲真善美慧,这世间实在讲是有名无实,在佛法里是处处见到这个境界,处处见到真善美慧的事实。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我们要明白,大家才会喜欢经典、喜欢佛法,知道它对我太有用了,所有一切的书籍,没有这个书籍对我关系这样地密切,对我有这么多好处,他怎么会不爱惜呢?正因为它是一个至善圆满的教育,所以它超越了宗教,任何宗教徒都喜欢学佛,都在佛法上取得了成就。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有许多婆罗门外道,那就是宗教徒,是宗教里面的领导人,像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师,伊斯兰教的阿訇,这都是他们教里的领袖人物。他们在佛法里面修学,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拿到了菩萨的学位,拿到菩萨的身份,他有没有改变他的宗教呢? 没有,就如同华严经里读到的盛热婆罗门,他还是婆罗门的教长,他是什么身份呢? 是菩萨,他在佛教里拿到菩萨的学位,他们里面的教长啊! 正如同我们现在的宗教人士,诸位晓得,很多神父牧师都是读书读得很好,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做传教师。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他们在佛门里拿到阿罗汉的学位,拿到菩萨的学位,他还当他的传教师,这就是他们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学佛没有背叛宗教,在佛教里成就了究竟圆满的智慧之后,在那一个教里去教化他的教友。不幸现在佛教变成了宗教,宗教就对立了,彼此互相谩骂,实际上事实真相是一无所知。
○佛法修学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从这一点更显然看出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因为在宗教里面,没有把父母老师摆在第一位的,总是把他侍奉的神、造物主摆在第一位,不会把父母摆在第一位,所以佛法是教育。
○佛教讲的“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帮助、协助,尽心尽力为别人服务之意。
净空法师
○《金刚经》发起於日用寻常之事,说明佛法全是教人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之真善美慧的幸福圆满生活。 《金刚经讲义》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於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所以大家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佛陀教育的目的,在佛经中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译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教教学的目标。“无上正等正觉”可分为三个阶段说明,第一是“正觉”。第二是“正等正觉”。第三是“无上正等正觉”。
○世尊告诉我们,世间人对宇宙人生也有觉悟,只是觉悟不圆满。像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对於世间事理他确实知道不少,但是不能算“正觉”。为什么不称他为正觉呢?因为他虽觉悟,但是他的烦恼没有断,他还有贪、、痴、慢,还有是非、人我。换句话说,他还是个凡夫,不是圣人,所以不能称为正觉。如果是贪、、痴、慢,人我、是非、烦恼,都断尽了,没有烦恼了,佛就承认这个人是“正觉”,他得到了“正觉”的学位;佛教里面称他为“阿罗汉”,这是最低的一个学位。阿罗汉以上的学位称为“正等正觉”,就是菩萨,菩萨再继续往上修,达到“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所以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他们都是人,不是神仙,诸位千万不要把他们神格化了!
○破迷开悟,就是开发我们本性中无量的智慧、德能、才艺。宗教达不到这个目的,佛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佛告诉我们,每个众生本来具足跟佛一样圆满的智慧德能,就象其他宗教赞美主,赞美上帝所说的“万德万能”。但因为有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我们从佛境界落到今天的这个地步,就是受了妄想执著之害;每天还在继续不断的搞生死轮回,也是妄想、执著;生活过得这么苦,还是妄想、执著。妄想、执著的确是一切迷惑、灾难的根源。
○妄想、执著去掉一分,我们就得一分自在,恢复一分智觉;要把妄想、执著断得干干净净,我们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复了,恢复到本来佛了。
○宇宙间万事万物,佛用“法”这个总代名词代表,所以“佛法”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万事万法。中国人常讲“佛法无边”,确实是无量无边。因为所觉的对象没有边际,能觉的智慧也没有边际。这无量无边的智觉,诸位要记住,是自己的本能。
○佛又给我们讲:“我们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对象(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是一不是二。”“能知”跟“所知”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所以欧阳大师正名说佛教不是哲学)
○“能知、能觉”与“所知、所觉”是一不是二,这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一真法界”,也就是华严最真实、最圆满、最高的境界。净土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属於一真法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象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这如同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但他没有上过我的课,没有指导过我。“和尚”与“法师”的差别就在这里。代表和尚教学的老师称作“阿黎” (译意是规范师)。阿黎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作我们的模范,我们可以跟他学习。这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由此可以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从佛教道场 (修道之场所) 的组织 (中国佛教寺院) 来看,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艺术教学。现代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和尚”相当於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下面有三个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上他们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可知寺院机构的组织确实是一所学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学校。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可见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事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知道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一般学校是博物馆跟学校分开,佛教寺院是学校与博物馆集合在一起。佛寺中最主要的建筑物是“大雄宝殿” (“雄”是英雄──大英雄宝殿之意)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老师的纪念堂。它建筑的格局从外面看是二层,二层代表佛法讲的真俗二谛,从里面看是一层,说明真俗二谛是一体,外表上有差别,实质上是一致。
○佛殿里供奉的一切佛像代表我们的性德,代表本体。一切菩萨罗汉像代表修德,代表德用。性德虽有,但不能显现出来,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显露靠修德。
○佛门供养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这一佛代表真如 (本性) ,菩萨代表从“性”起“用”。本性是空、是体,起用是有。体、相、用;“体”是空寂的,从“体”能够现“相”,现“相”就有作用。菩萨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体”。所以在华严经里面佛不说法──“本体”当然没话说,菩萨就说法了──起作用就有得说。从“相”上有得讲,从“作用”上有得讲,从“本体”上一句话都没有。本体不但不能讲,念头都没有,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便是从“本体”上说的,所以佛代表“体”,供一尊佛。“用”为什么供两尊呢?无量无边的“相、用”分为两大类:一个是知,一个是行;就是解行。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学说,就是从佛教来的。佛家讲“解行相应”,他老人家把名词换成“知行合一”,搞起他的哲学了,其实他的哲学完全从佛法脱胎而得的。“解”、“行”;就是“理”、“事”。
○佛菩萨的名号是因为度众生而建立的。
○有些人看到佛教这么多的神像,便以为这是泛神教,底级的宗教;高级的宗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他不知道,也不了解佛教所供养的诸佛菩萨不是神,而是代表法门的。宇宙间的事理无量无边,用一个形像一种方法是无法完全表达的,所以用许许多多的艺术品来表达。
○佛殿里供奉的每一堂佛菩萨,代表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代表宇宙的一种真理。
○西方三圣像,有浓厚的教育意义,表示一体两用。观世音菩萨(左)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右)代表行愿,阿弥陀佛(中)代表本体(自性),代表自己法身,代表自己的本来面目。
○弥勒菩萨供奉在大门口,他代表“怀慈悲心,成喜悦相。”现在有人才提倡“微笑运动”,佛门早在几千年前弥勒菩萨供在那里就是在提倡微笑运动了。
○四大天王也是表法的(法是方法),东方持国天王是代表负责尽职,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负责尽份,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会有美好的前程。南方增长天王,代表我们在负责尽职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增长自己的道德、学问、技术,才不会落伍。但怎样才能把持国增长做到圆满呢?后面两尊天王教给我们方法,要多看 (广目天王) ,要多听 (多闻天王) ,这就是中国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今天说的观光考察。在观光考察中取人之长,舍人之短,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完美的国家,这叫真正的“护法” (护持我们自己) 。所以这些塑像供在那儿,是在给我们上课的!佛教哪里是迷信,哪里是拜偶像呢?
四大天王手上拿的道具也是表法的 (法是方法) 。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一只琵琶,它表法的意义告诉我们,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超过也不能不及。象琵琶一样,弦过松则弹不出好音,弦过紧则会断,保持中道 (儒家叫中庸,佛法叫中道) ,才能把事做圆满。
南方增长天王,手上拿着一把剑,剑代表智慧 (快刀斩乱麻) 。有智慧才能增长。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是蛇,蛇跟龙是一样的意思。龙代表变化莫测,意思
是我们广学多闻时,面对这些变化无常的人事,要能够控制,要能够应付。
北方多闻天王,拿着一把伞,伞是遮盖、防止之意。教导我们在广学多闻中,要保持自己身心清净,不要受污染,你才有智慧、能力来把所要做的事做到尽善尽美。
○大乘佛法修学的四个科目用四大菩萨做代表。第一位是地藏王菩萨,“地藏”表我们心地宝藏,心地含藏无量的智慧德能。地藏王菩萨教导我们,要用孝亲尊师来开发自性的智慧宝藏。有高度智慧的人一定孝顺父母,迷惑颠倒的人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师长。把孝敬扩展、深化,普遍孝敬一切众生,大孝大敬就是大慈大悲。慈,是给予他人利益和幸福,悲,是为他人消除不利和痛苦。慈悲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没有孝敬心,绝对没有慈悲心。第二位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是代表大慈大悲。
第三位是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由大慈悲开发大智慧。
第四位是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把孝敬、慈悲、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上,美化人生,充实人生,完善人生。
○韦驮菩萨示现的是将军身,保护众生,护持佛法。他手中的宝杵代表制止战争,保护
国家,保护和平。亦提示修行人要意志坚强,战胜魔难。
○礼拜 (拜佛,俗称磕头。) 是教我们敬人,敬事,敬物。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烧纸钱和放火炮,是民间习俗,佛教本来没有,佛菩萨不要这些。烧纸钱是祭祖和超荐亡人用的 (因为六道里面只有饿鬼道才用钱纸,其它五道都用不着)。 净空法师
○锡箔一事,虽非出佛经,其来源甚远,古农(见注)虽不知来源,所说本於天理人情,何得又自作聪明,不以为是?光(印光大师自称)昔看《法苑珠林》,忘其在某卷,有二三页说锡箔(此即金银)及焚化衣物(此即布帛)等事,其文乃唐中书令“岑文本记其师与一鬼官相对答”等事,其人仿佛是眭仁茜,初不信佛及与鬼神,后由与此鬼官相契,遂相信,并令岑文本为之设食,遍供彼及诸随从。眭问冥间与阳间何物可相通?彼云:金银布帛可通,然真者不如假者,即今以锡箔贴於纸上,及以纸作绸缎等,便可做金及衣服用,此十余年前看者,今不记其在何卷何篇?汝倘详看,当可见之!其时在隋之初,以此时岑文本尚在读书,至唐则为中书令矣。汝之性情,过於自是,古农所说,虽未知其出处,然天理人情,颇相符合;汝尚不以为然,便欲全国之人废除此事,倘真提倡,或受鬼击。世有愚人,不知以物表心,专以多烧为事,亦不可。当以法力,心力 (有人梦或见自己已故之亲友来找自己,有些会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或有会生病者,多半是亡故亲友来求助。你可烧一点纸钱和念佛帮助他。但在此工业时代,有不方便烧化钱纸者,专念阿弥陀佛把功德回向给亡者亦可。此处说的“法力”就是念佛功德力,“心力”就是你心的运想) ,加持令其变少成多,以遍施自己宗亲,与一切孤魂则可;若供佛菩萨,则非所宜。然佛菩萨岂无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养乎?但世人若不以饮食香花等,表其诚心,则将无以作感佛菩萨之诚,愚人无知,纵用此以供佛,於一念诚心上论,亦有功德。喻如小儿供佛以沙 (阿育王前身事) ,当得铁轮王报。若愚人不知求生西方,用许多金钱,买锡箔烧之寄库,实则痴心妄想,俗以自私自利之心,欲作永远做鬼之计,恰逢不问是非,只期有佛事得经资之俗僧,便随彼意行之,故破地狱、破血湖、还寿生者,实繁有徒!然君子思不出其位,但可以此理自守,及为明理之人陈说。若执固不化之人,亦不得攻击,以致招人怨恨,则於己、於人、於法,皆无利益也。 (注:古农即范古农居士) 印光大师《复金振卿居士书》
○供净水不是供给佛菩萨看,是供给我们自己看的,提醒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心要向水一样平。
○散花的意义是:我们的言行做出榜样给没学佛的人看,让他们对佛法有好感。
○燃油灯,点蜡烛,是表智慧光明,破除迷暗。 (不是供给佛菩萨享受的,你若认为是供给佛菩萨享受的,那你就把佛教变成宗教了,把佛菩萨变成神了) 。亦提示学佛人要能够牺牲自己,帮助别人。
○香──要选上品香,(焚一炷香即可),香代表戒学,定学,也代表诚信。
○花──花要新鲜,花就是表示菩萨道 (修六度万行) ,供花是给你自己看,提醒你修六度。
○供水果──水果要新鲜,表示成果,学佛人期达的无上佛果。
○莲花常用来表法,它代表清净。泥土比作六道,水代表四圣法界,莲花出泥透水,表一真法界。
○佛门唱念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若用真诚心唱诵,会感动人。
○佛教是教育,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不孝亲,怎么会敬师呢?
○尊敬师长是为了敬学,是为了敬业,尊师是为了重道啊!对自己的学业尊重。
○学佛形式上看有出家在家,实质上都是以“三福”为根本。三福中的孝亲尊师是根本中之根本 (孝亲与敬师是福报的根本) 。
○世出世间法,成功的条件是福报。
○出家在家没有区别,菩萨知家是“空”的,家庭的集合也是因缘凑合,故不受家庭的束缚。
○出家特别注重在心出,不注重身出。心真的超出了五欲六尘,整个放得下了,这个才叫出家。(出三界之家,出烦恼之家,出生死轮回之家)
○在修学佛法之前,一定要对於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假如我们把佛法认错了,即使费了许多时间修学,到后来得不到结果,这就非常可惜!
目前这个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形式,同时出现在世间,所以把我们搞迷糊了。
第一、是刚才讲的“传统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传统的佛教教育现在很少见了,其他的佛教,多少也都是变了质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今天我们听人家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为什么呢?摆在外面的形式确确实实是宗教。不象从前的寺院丛林,每天上课八个小时。现在你们看哪个寺院上八小时的课?中国古时候,寺院每天上课八小时,修行八小时。修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坐禅,一种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小时,解行相应。上课是听讲、研究讨论,是理论上的;然后修清净心,修觉、正、净。每天十六个小时在用功,妄念当然少了,所以成就很快。现在我们所见的佛教道场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点福报而已,佛教确实变成宗教了。
第三、是“佛学”。佛教变成学术、变成哲学了。现在有些大学开“佛经哲学”这一门课,把佛的教法当作哲学来研究。为什么把佛教当作哲学来研究也错了呢?诸位想想,佛教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大学,所有的科系统统都包括了,现在只认定它是哲学部门,把它缩成这么一点点,所以这也错了。欧阳先生讲得很好,佛教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佛法,佛法是为一切众生所必需,为什么?它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从现前的生活问题,到将来的生死大事,没有一样解决不了的。可见得佛教的教学内涵是非常精深广大,认作学术也是变质。
第四、是“邪门外道的佛教”。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现的,那是非常不幸。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是劝善的,劝人做一个好人;学术的佛教追求真理、研究知识,对社会没有多大的伤害;若是变成邪教,变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点,拿着佛法作招牌,欺骗众生、伤害众生、扰乱社会、危害大众的安全,那是变质变得太不像话了,变得太过分了。这些邪门外道也有一些言词,一些行为,很能吸引人,诱惑人。一旦涉入,等到事败,知道吃亏上当,后悔就来不及了。诸位同修要看清楚,想明白,我们究竟要学哪一种佛法,对於我们才真正有利益。
○大乘佛法启蒙的经典就是《地藏经》──初学入门一年级的教科书。《地藏经》主要是给我们讲入佛门最初的修学方法,就是“孝亲尊师”。佛陀教育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不孝父母,怎么会尊敬老师呢?不敬老师就无法得到知识。
○社会运作的动力根源就是“利”,其次就是“名”。佛菩萨既不爱名,也不要利,他在十法界比我们还辛苦,比我们还要努力,在那里认真教学,是慈悲心的力量在推动。就象母亲爱护婴儿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为的是什么呢?她是为名?还是为利?她什么都不为,那是出自於内心的爱护,这种爱心,就叫“慈悲心”。
○如果讲经要先谈价钱,印经书要印上“版权所有,不准翻印”,这些都是与佛法的精神相违背。
○佛门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又有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会有这样矛盾的说法呢?如果失去了理智,感情用事,那慈悲就是祸害,方便就是下流了。(方便慈悲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
○佛门常说八万四千法门 (法是方法,门是门道) 。这么多的方法,门道都是修定,不是只有禅宗才修禅定。净土宗“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止观就是禅定;密宗里“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定。由此可知,佛教宗派、法门里用的名称虽然不一样,实际所说的是同一件事。所以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无有高下”。哪一种方法我用得很习惯,用得很自在,很顺利,我就用哪一个方法。重要的是“一门深入”不要搞很多法门,多了、杂了反而不易成就。
○惠能大师说: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盘腿面壁几个钟头或几天的禅者,只是初级的禅定,高级的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小乘佛法在中国也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时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诸位要知道,从前学佛的人,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础。中国的儒学与道学 (道家不是道教) 足以代替小乘。儒家、道家的思想,确实很接近大乘,因此,在中国儒与道就代替了小乘。过去学佛的人读过《四书》、《五经》,读过老庄这些典籍,所以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非常稳固,是这么一个原因使小乘衰落。今天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小乘经不学,儒家、道家也不学。就好像盖大楼而忽略了建筑地基。甚至连第一层也不要了,就要从第二层盖起,这是空中楼阁──怎麽盖都盖不成。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没有见到真正佛法人才出现的原因。
○学佛需要好老师,但什么样的老师与自己算是有缘呢?你心目中最崇敬的那位,就是你的好老师,他讲的话你会百分之百听,你跟他一定有成就。也许他的道德学问不如另外一个人,但是这个人你没看得起他,你没有重视他,你跟他的时间再长也没用。
○学佛要选择正法,这是一生成败的关键!
○人生在世,学业事业成就与否,固然要靠努力,但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是宿世善根。佛法也不例外,古德说:今生修学,要看遇缘如何。世出世法均如此。
○佛开示我们要依法不依人。无论何人名气多大,学问多大,如其所讲的话,不合乎佛的道理,即视同魔说,不必听他。
○我们无量生以来,在生死轮回里漂流,没有依靠,所以现在要归依三宝(觉、正、净)来学佛。
○入佛门应先拜老师,老师把修行的纲领传授给你,就是授受三归。若不受三归,学佛法而不承认是跟佛学的,那就等於是盗法,就像你到学校去学习,而不报名注册,充其量你也只算是个旁听生,不是正课的学生。
○皈依三宝是佛法僧 (佛是觉悟之意,法是正之意,僧是清净之意) ,不是皈依某一个人,人是给你做皈依证明的。(“皈依”也作“归依”)
○归是回头,回归,依是依靠。以前迷惑颠倒,现在要回过头依觉正净来生活,来工作。
○对佛所说的教法依教奉行,是真归依,真归依的人有三十六位天神保护。若不依教奉行,称之为冒牌佛弟子。
○“归”是回头,“依”是依靠。佛家常讲:“回头是岸”。中国古人讲:“回首如意”!你看中国作的“如意”,那个如意头是回过来的。从前做大官、大富长者们手上常拿个如意,就是提醒自己要知道回头。(回头就是“知止”。老子说:“知止不殆”。世间事不知止必定糟糕。肉好吃、吃多了伤人,烟、酒好用、多酒醉人……)
○住持三宝(佛、法、僧)的功德利益,是提醒我们时刻不忘记自性三宝(觉、正、净。归依以自性三宝为主)。
○觉、正、净这三个原则就是三宝。你只需要从一个门进来,一切全都得到了。禅宗选择由“觉”门进入,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禅宗之外,都属於教下),像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这些学派选由“正”门入──依经典的教训来修正见解、思想、言行。念佛的净土宗和密宗,这两宗都是由“净”门入──修清净心。所以一而三,三而一。这许多宗派,在三个标准中任选一门,虽然选择不同,功效、成果则完全一样。没进门的时候不同(觉、正、净不同),进了门之后完全相同。
○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的差别,但是“觉”门定要上根利智,要很聪明的人,心地很清净的人才能学。普通人修这个法门修了也不会开悟。“正”门,一般根基都可以走,但需要的时间较长。“净”门,密、净两宗由此入门,专修清净心。在这末法时期,这两宗很盛行。这两宗之间,特别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比密宗要方便而易成就。
○智慧,毕竟不是短时期能够恢复的,当我们智慧没有开,这个时候怎么办?佛告诉我们,佛为我们所说的一切经论,就是佛对於宇宙人生的正知正见。暂时给我们做一个标准。所以我们自己智慧没有开,我们就依照佛的经论,凡是我们所想的,把经典展开来对照对照,佛是这个想法,我也是这个想法,证明我的想法没错。如果跟佛的想法看法不一样,就应舍弃,依佛所说的来修行。 (不要认为佛是二三千年前的老古人,我是现代的科学人,佛说的恐怕没有科学性?你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当知佛才是宇宙间第一流的大科学家。其中以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为第一,要想学科学的话,你最好移民到极乐世界去跟阿弥陀佛学去。我们今天自认为是最尖端的科技,在极乐世界的人看来,还只是科技的启蒙。我们地球上绝顶聪明的科学家,连西方极乐世界普通老百姓都比不上。现在人认为最尖端、最保密的科技,在极乐世界来说只是家常便饭。你若真想了解,请你撇开迷信、宗教、哲学的眼光,用科学理性来看佛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你看经中释迦牟尼佛述说、描写极乐世界的境况,方信不虚。而我们这里的科学会走极端,阿弥陀佛的科学是至善、圆满、和谐的)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将我们无始劫来的病根道出。
○佛法千经万论,说穿了,不过就是帮助我们把分别执著断除而已。
○六道原无,皆从妄想、分别、执著而生。
○“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是佛法修学的目标。如果学了很久还是很苦,一定是修学有偏差。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生若不能成就,如入宝山,空手而回。
○为了恢复自性,佛教我们修学戒定慧三学。
○修三学要从戒下手。最根本的戒是三皈戒:归依觉(觉而不迷),归依正(正而不邪),归依净(净而不染)。
○佛法修行的次第──“信、解、行、证”。“信”,第一、要相信自己。这是佛家讲“信”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信神是宗教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自己”,不是信外面。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来成佛、信自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信自己真性被染污,只要我们把染污去掉,恢复自性,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二样。如果常常觉得,唉呀!我罪业深重,烦恼,恐怕自己不能成就。这种人就注定不能成就了。为什么不能成就呢?他不相信自己成就,佛菩萨再大的神通、智慧、道力帮助他,也不行。佛菩萨是帮助能站得起来的人,他自己站不起来,佛菩萨对他无可奈何,所以说第一个是信自。
○持戒修福,是入般若门,戒能滋定,定能发慧。须知慧无戒定乃狂慧,非正慧。
《金刚经讲义》
○戒律是防非止过,帮助我们断恶修善。
○戒律,简单说就是生活规范。
○戒律就象铠甲,能防护不受外来的伤害。
○戒律是防非止过,帮助我们断恶修善。
○戒律必须现代化和本土化,但要懂得它的精神实质永远不能变,条文可以随着时代来活变。死读佛经就会成佛呆子。
○佛陀在世时代,没有繁琐的仪规,在中国是历代祖师根据当时的需要设立的。现在再用那些繁复的礼节大家受不了,越简单越好,越省时间越好。
○须知戒律是律自己,管自己不要管旁人。
○佛门中种种仪规,种种规矩,都是帮助我们的方便。
○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惠能大师
○给佛像开光是世人搞颠倒了,只有佛菩萨可以为我们开光呀!因为我们一见到佛菩萨像,心里就生智慧光明了。
○“开光”,是佛菩萨像造好后的启用典礼。我们利用佛菩萨的形象,开发自性的光明,不是人替佛菩萨开光。例如我们一见到弥勒菩萨,我们就不生气了,“啊呀”! 我们应该学他,肚皮大一点,要包容嘛! 是他开我们的光啊!
○佛法修行最高的标准是“清净”。
○清净,你的志愿才安定,不被外境所动摇。心愈清净,度生的悲愿就愈弘大,智慧亦越高,福报亦越大。
○《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清净心最合乎自然。若心里头打一个妄念,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破坏自然生态”。
○宇宙缘起,易经上讲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佛法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太极,本性是不动的,是智慧,无明才有动相。
○宇宙万有现象都是动的,刹那变化。动的现象从无明来,惟有真心本性才是不动的。
○宇宙本体为何?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宇宙由心变现,心是能变,宇宙是所变,能所皆是一心,故能所不二,心境一如。 (能所不二,故欧阳大师说佛教非哲学) 心无处不在,佛教我们认识真心,真心才是自己的主人,一切万物的真正主宰。
○妄心是无明、妄想、烦恼。真心是觉、正、清净。
○名相是为了表达意思起见而建立,不要执著,若执著名相言词,则又死在文句里头。
○经典的真实意不在语言文字间,而是在真如本性里面。
○宇宙万有的本体,不能用意识心、思维想像去求,必须要用禅定。
○“见惑”就是见解错误,看法错误。“思惑”就是思想错误。由於错误,於是造作就不正常,带来痛苦与灾难。
○中国自古以来,教育的目的是“思无邪”,也正是佛法讲的“正知正见”。
○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才能建立。
○大乘佛法和中华文化不相违背,早已结合成一体。
○古时候教育的目的是变化气质,“读书志在圣贤”。现在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一种技能,将来在社会上能够谋生,变成“读书志在赚钱”了。 王警官
○时局动乱的原因,就是现代人在家庭从小就接受了似是而非的观念,所以在家不能安於家,在社会不能安於社会。
○贤良人才是要老师和家庭配合才能教育出来。
○现在的小孩,所受的教育愈来愈偏重科技,而他们所处社会愈来愈复杂。所以要度化他们的人,心要愈来愈清净,智慧要愈来愈高,德行要愈来愈厚,才能够应付下一代的时代和时机。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弟子规》
○读书要会读,非善书不可近,非圣贤的书不要读,读了会坏心志。 王警官
○读书就等於跟古圣先贤交朋友,听他们的指导。书读多了一定开智慧。
○俗话说:“处事难,处人更难”。从前处人还容易,现在处人比从前不知道要难多少倍!原因在哪里呢?从前的教育,是教我们做人,现在的教育,只教我们做事,所以我们不知道怎样做人。对自己的情绪千变万化,都无法理解,不要说去了解别人,你说处人怎么不难呢?
○经、史不可不读,这是古人做学问必不可少的两门功课。读经长智慧,读史长见识,借鉴历史,你会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眼光,你能看到常人所没有看到的,想到常人所没想到的,你也才能做到常人所做不到的事业。
○民国初年废止读经,许多贤哲痛心疾首,废除读经就是废正法啊!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不能不顺着时代的潮流,否则,什么都行不通;能顺应潮流,又在这里面学习返朴归真,这就叫作学佛。
○现代人迷信,迷信科学,以为科学是万能的,科学不但不是万能的,科学带来的罪恶无量无边,科学发展到最后的结果是毁灭人类!
○科学越进步,人类越要以道德为主,才能享受到物的幸福。 王凤仪
○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不是不懂科技,为什么不发展科技呢?就是知道科技发展到最后,世界将同归於尽。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是以发展理性,启发智慧为主。
○佛法自始至终是求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靠福报,靠神通都非常有限。
○佛法与儒家,最忌讳的就是杂修,现代人不懂这个常识,很难体会到古大德求学的经验。
○小座复讲 (老师讲一遍,学生照着老师所讲的上台去讲一遍) ,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国历代祖师所传下来的老方法。
○精进是成功的秘决,不能杂进乱进。西方大科学家,也是一生专攻一个科目,所以能有突破,有发明,有发现。
○真正有效的“环保”,是要净化人心。净化人心唯一有效的方法是佛法。
○我们学佛,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之后,先要从断烦恼下手。亲近一位好老师,老师一定是教你先断烦恼,如果这位老师教你先学法门,这有了问题,是真有问题,当年我亲近李炳南老师的时候,正式要拜他做老师,跟他学佛,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从今天起,你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他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都不准听;第二你从今天起看书,不论是看佛经,或是其他的书籍,不经我同意,一律都不准看。”第一个不准听,将你的耳朵塞住了。第二不准看,又将眼睛遮住了。还有“第三、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我从头学起。”这三个条件,哎呀!想想很苛刻啊!乍听者,这个老师很专制、跋扈、不讲理啊!好像贡高我慢得不得了,瞧不起人啊!我最后想想,还是接受了,拜他为师。哪里知道,这就是戒条,就是教我断烦恼。多听、多看、多烦恼;少听、少看,不听、不看,就没烦恼。啊!原来老师是用这个方法来教我“烦恼无尽誓愿断”啊。我遵守他的教导,半年以后,果然妄念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增长了,真是得利益。老师教诫要我遵守五年。我遵守他的三条戒十年,这样奠定了学佛的根基,这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心清净之后,老师的教法开放了,他劝你十方参学,参学是什么? 就是任何人讲的都可以听,妖魔鬼怪讲也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为什么呢?一切见闻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有了这样的能力,老师就会放你出去参学。原来初学的人并未具此能力,听这个,这个好,跟他走了;听那个,那个好,被他转了。就像小孩童,父母要看得紧,因为他不知邪正、是非、不识得失利害,老师真是大慈大悲啊! 保任诲导,尽心尽力,所以学佛要走这么一条路──亲近善知识。遵守老师三条戒律,这叫“师承” (老师看重的学生,一定叫你遵守这三个条件)。 德学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师指导。
○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法华经》
○你听一位法师教导,便修一个法门;两位法师教你定是两个门路;三位法师,则如置身三岔路口;四位法师,如十字街头,不晓得应该怎样学好,疑问马上就出来了。所以跟一个人学是对的,有道理的。我们修学佛法,能不能成就? 若不懂这个秘诀,不遵循这个道理,想要成功实在太难太难了。
○找好老师今人找不到,可以找古人,以古大德做老师,在历史上出家在家修行或是做学问,用这个方法成就的人很多,专学一家之长。例如孟子学孔子,当时孔子已不在世间了,但孔子的著作在世间,他就专读孔子的书,做孔子的私塾弟子,有不懂的地方,就请教孔子的学生。最后他学成了,学得跟孔子差不多,所以孔子称至圣,孟子称亚圣。佛门里如藕益大师学莲池大师,当时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但是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他就专学莲池大师的东西,成为一代净宗祖师。其他出家在家例子还很多。往昔李老师教我,他非常谦虚的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教我以印光法师为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他勉励我以印光法师为师。我那时候初学,还没有出家。他告诉我:“古人不要学苏东坡,今人不要学梁启超。这两个人都是大佛学家。他们在佛学上是大家,但在学佛上没有成就,不能学这两个人”。所以他叫我学印光大师。
○今天你们找不到好老师,我给你们介绍“阿弥陀佛”做老师,《无量寿经》就是课本。死心塌地念这一部经,念上五年,再看别的经,这要有很大的耐心,这就是“定慧等学”。能把这一部经学通了 (奠定了“定慧”的基础──根本智), 其他的经也就贯通了。
○佛门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世间人做学问,常说:做学问要像金字塔,先博,然后再精,再专精。是由博而精。诸位想想,金字塔无论怎样高广,它有极限的,达到顶点,就终止了。佛法则不然,佛法像种树一样,先有根、有本,然后慢慢再长成枝叶花果,无量无边。他是从一点发生出来的,散发出来的,到最后是大圆满。结果是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所以他的教学方法不一样,未来的结果也不一样。世间法的学问,往往到了极限就没有法突破,没有办法再扩展,也没法子再提升了,佛法则是没有止境的,而且是圆满和谐的。
○谈到佛法,哪一部经是第一呢?《无量寿经》第一。古大德曾作过比较,整个佛法哪一部经第一呢?比来比去大家都公认《华严经》第一,《华严经》对於佛法修学的理论、方法、境界、目标讲得最圆满、最究竟 (华严境界就是“一真法界”)。 但如果《华严经》跟《无量寿经》作个比较,《无量寿经》又是第一。因为华严经的最后归宿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无量寿经》从始至终都是讲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之中的一真法界)。 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现在我们晓得《无量寿经》是一切经中第一,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弘扬这个法门。如果我们把《无量寿经》再归纳,全部经是四十八愿最重要。四十八愿中又是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愿呢?是十念往生,十念、一念决定往生 (往生就是不退成佛), 念什么呢?念“阿弥陀佛”。由此方知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佛法的顶点,第一的第一。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经论都舍摄其中,这句佛号是第一功德啊! 普通人是念而不知。
○佛门教学,首先是五年学戒,这个“戒”不是三藏里面的律藏,而是遵守老师的教诫,就是要遵守老师的规矩。这个学生将来是成功、是失败,老师要负完全的责任,这就是师道。现在,实在说已经看不到了!为什么呢?老师不负责任,学生也不认真学习,师道真的没落了,这是时代的悲剧!学生对老师没有尊敬心,老师对学生也没有真正的照顾,也没有真正成就他的愿望和关怀。
○古大德,不仅仅是遵守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的这些规矩,更以儒家的基础,作为修学的根基,这是因为内地佛教把小乘舍弃了,以儒家来代替小乘,特别是以孔老夫子的德行,作为我们入佛门的根基,就是论语上讲的夫子五德──温厚、善良、恭慎、节俭、忍让,即“温、良、恭、俭、让”。在这上面再建设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而达到真正究竟圆满。这样的架构,在整个大乘佛法,无论哪一宗、哪一个法门,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不能离开这个基础、违背这个原则。换一句话说,按这个架构,次第修学,无论修学哪一宗,哪一派,没有不成就的。由此,我们可以说:从“五德”、“六和”上打基础,是中国大乘佛法的特色。 (“三福”:(一)人天福:①孝养父母,②奉事师长,③慈心不杀,④修持善业;(二)二乘福:①受持三皈,②具足众戒,③不犯威仪;(三)大乘福:①发菩提心,②深信因果,③读诵大乘,④劝进行者。“六和”:①见和同解;②戒和同修;③身和同住;④口和无诤;⑤意和同悦;⑥利和同均。“三学”:①戒;②定;③慧。“六度”:①布施;②持戒;③忍辱;④精进;⑤禅定;⑥般若。“十大愿王”:①礼敬诸佛;②称赞如来;③广修供养;④忏悔业障;⑤随喜功德;⑥请转法轮;⑦请佛住世;⑧常随佛学;⑨恒顺众生;⑩普皆回向)
○六和敬,第一是“见和同解”;见和同解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建立共识。假如我们全世界的人,我们的思想、见解都很接近,世界就和平了,就不会有争执了。
所以佛教育是对於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建立共识,这个共识实在太高明了,是自性的共识,我们不是跟着释迦牟尼佛走。所以释迦牟佛高明、让我们佩服,他不牵着我们鼻子走,他叫我们每一个人顶天立地,发挥自性的智慧德能。这个教学的理念,真叫人心服口服。
○六和敬第二是“戒和同修”。“戒和”就是说守法,人人培养成一个守法的观念。大家见解很接近,大家都能守法,社会安定繁荣,天下太平自然实现。
○六和敬里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利和同均”。今天这个社会上,许多人知道,就是财富差距,不要太大,愈接近愈好,这就是财富的平均分配,人心就平了,就不会有争执了。当然这个财富平均分配,是很高的智慧,是真正的修福。因为人的财富绝对不平等,为什么不平等呢?每个人修的福报不一样,每个人修的因不一样。有人种树,他就收果实;有人不种树,他就没有果实收。有收成的要分一点给你,要人家肯慈悲布施给你才行呀!所以这一种事实真相,唯独佛法里面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一面劝有福报的人要照顾没有福报的人,同时劝没有福报的人要多多修福。你到来生来世,你的福报跟他一样,甚至还超过他,所以这是本末统统兼顾到了。唯独佛法却实殊胜,能够治天下太平。
○“见惑”就是见解错误,看法错误。“思惑”就是思想错误。由於错误,於是造作就不正常,带来痛苦与灾难。
○真正有效的“环保”,是要净化人心。净化人心唯一有效的方法是佛法。
○《楞严经》云:此时众生,斗诤坚固,入道甚难。斗诤起於执著,执著起於分别,分别起於我见,而佛法专治此病。可知今日欲补人心,挽回世运,唯有宏扬佛法,以其正是对症良方故也。 《金刚经讲义》
○佛教之兴衰与国运之兴衰恰好成正比例。要想救社会,最好救佛法。
○佛所行处 (指佛陀教育普遍推行的地区), 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大乘无量寿经》
○人生世间,善恶各须辅助方克有成。虽天纵之圣,尚须贤母贤妻,以辅助其道德,况其下焉者乎? 以故太任有胎教,致文王生有圣德,故诗赞其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然此但约文王边说。若论太姒之德,固亦可以辅助文王之道。如两灯互照,愈见光明。两手互洗,方得清净。由是言之,世少贤人,由於世少贤母与贤妻也。良以妻能阴相其夫,母能胎教子女。况初生数年,日在母侧亲炙懿范,常承训诲,其性情不知不觉为之转变,有不期然而然者。余常谓,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又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盖谓此也。 印光大师
○子女幼小时,切须养其善心,严加约束。要知今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之辈,皆从彼父母娇生惯养而成。以孟子之贤,尚须其母三迁,严加管束而成,况平庸者乎? 以治国平天下之要道,在於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母任多半。以在胎禀其气,生后视其仪、受其教,故成贤善。此不现形迹而致太平之要务。惜各界伟人,多未见及。愿女界英贤,於此语各注意焉。世欲皆称妇人曰太太,须知太太二字之意义甚尊大。查太太二字之渊源,远起周代,以太姜、太任、太姒,皆是女中圣人,皆能相夫教子。太姜生泰伯、仲雍、季历,三圣人。太任生文王。太姒生武王、周公。此祖孙三代女圣人,为千古最盛之治。后世称女人为太太者,盖以其人比三太焉。由此观之,太太为至尊无上称呼。女子须有三太之德,方不负此尊称。甚愿现在女英贤,实行相夫教子之事,俾所生子女,皆成贤善,庶不负此优美之称号焉。 印光大师
○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匹夫何能今天下治乎?使天下之人,知因识果,则贪痴心不至炽盛,杀盗淫业,不敢妄作,爱人利物,乐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则前程所至,无
往不是光明之域。 印光大师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於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洪范》乃大禹所著,箕子以陈於武王者,末后五福六极之说,发明三世因果之义,极其确切。宋儒谓:“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为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据,实无其事。断以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挫斩舂磨,将何所施。神已散亦,今谁受生”。在彼断其必无因果,而《春秋传》、《史记》、《汉书》中,每有冤杀者作祟,蒙恩者报德,种种事实,悉是前贤为佛教预为骗人之据乎。既无因果,无有后世,则尧桀同归於尽,谁肯孜孜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乎。以实我已无,虚名何用,由兹善无以劝,恶无以惩。 印光大师《标本同治录》序
○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法,不出因果二字。 印光大师
○人人信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 周安士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大乘无量寿经》
○宜黄欧阳大师云:“末法时期,佛法指出光明大道,挽救这个时代,除了佛法,没有其它的路”。
○末法人情,多诸懈怠,闻繁则厌。由是删繁取要,以便读学。
○佛法 (包括孔孟之道) 是超时间、超空间,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头。
○我们中国文化的命脉,大根大本是“祠堂”、“文言文”。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都不衰,不被灭亡,伦常才是根本。文言文不能断 (祖先的智慧,经验是靠文言文传递的) ,文言文断了之后,中国人将来会有很大的苦难,真正是陷於永劫不复;还有“大乘佛法”。这三样能保住,不但国家民族有前途,世界也有大光明。
○佛法是出三界,了生死,离苦得乐之光明灯,我们要加油,不使暗下来。──有佛法,众生才有光明,众生才有离苦得乐的方向。
圣哲金训选编